本报记者 巩峥 陈涛
开栏的话
经过多年不懈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通水。今年汛后,首都将正式迎来充满情谊的长江水。
南水北调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为保一泓清水向北流,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源头及沿线各地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北京作为中线工程的终点,加紧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一条“南水”输送、调蓄、利用的千里通道已经构筑完成,一道道水质安全的保障防线也已紧密布控。最后通水的日子即将到来,为保证广大居民能够喝上最安全的饮用水,各方都在再接再厉,攻坚冲刺。
在工程接近收尾完工、试水运行之际,本报与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合作,推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系列报道,派出多组记者,沿着南水北调中线接力踏访,从水源地一路走到北京城,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沿途水源保护、水库移民、工程建设、水质保障、对口支援等现场实况,发掘背后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生动报道工程风姿,真诚传达感恩意识。从今天起,陆续刊发一线记者发回的报道,敬请关注。
金秋,南水就要进京了!60年的梦想,10年的奋战,绵延1277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将向北方送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受水10多亿立方米。
饮水思源。中线工程南起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跨越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取水自南阳陶岔。经河南、河北,终点到达北京的团城湖。而丹江口水库的水又来自哪里?循着南水北调中线水路,本报记者一路南行,奔波1600多公里,溯源而上,昨天下午到达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白河,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的冷水河水系与白石河水系汇入汉江,水量丰沛。每年,107亿立方米的汉江水从这里出陕入鄂,汇入丹江口水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汉江流出陕西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是县里的第一要务。可汉江在县域内有大大小小700余条支流,多如毛细血管,如何及时掌握各条支流的情况?
“一定要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水流过哪个村或社区,当地的支书就是管事儿的‘河长’!”微黑的面庞,结实的身板,今年60岁的李载乾是河街社区的“河长”。他每天的任务是随时留意水质清不清,有没有泥沙,是不是有水土流失情况,还要组织乡亲们上山植树护坡守土。
舀上一瓢,对饮清水,甘甜润喉。提起家乡水,李载乾拉开话匣子:“我家几代居住河街,江水源自当地山泉,道道泉流汇集成河,最后注入汉江。白河人祖祖辈辈靠它滋养。你们今天能喝上它,离不开几代白河人在水土保持上打的硬仗!”
安康市南高北低,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当地人用“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来形容。来自该市环保局的统计显示,这一地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1.6%,水土流失的风险在汉江上游23个县市中最高。
历史上的汉江水患频发。安康一带大山深沟,基岩裸露,岩石风化强烈,土壤流失严重,一发大水,处在最下游的白河县受灾最重。
“我经历的最可怕的一次水患是在1983年。400年一遇的安康大洪水,每秒3.2万立方米的洪峰裹挟着泥沙冲下,眨眼间就毁了白河老城。咱这地儿叫河街,顾名思义就是紧贴汉江沿岸而建的地方,海拔只有185米,是全陕西地势最低的。”李载乾告诉记者。
当时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县1455平方公里面积,有1128平方公里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痛定思痛,也正是从那时起,全县大举治理沟坡地。
“我那时年轻力壮,和乡亲们一起背石块儿上山,在坡地上砌石坎儿,围成一档一档的梯田。肩膀磨破了几层皮,就这样整治了23万亩土地,所砌的石头长度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
“后来,随着国家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白河迎来遏制水土流失的绝好机遇。借助政策,全县加快退耕还林,我当了支书,就带着乡亲们年年上山种树育林。”
刺槐、柏树,还有当地独特的木瓜树,纷纷在山坡、石缝中扎下了根。十多年间,白河人在山间播撒了数百万亩绿荫,河街背后的翠屏山上,如今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变成一座巨大的森林公园。
记者跟随李载乾上山。60度的陡坡上密匝匝栽种着一棵棵半人高的树苗,曾经岩石裸露、滑坡的山体上一片葱绿,石坎垒起来的层层梯田里,铺满黄澄澄的油菜花,花香沁人肺腑。前几天这里刚下了场雨,记者看到田边沟渠中,流淌着一股股清水,见不到泥沙的踪影。
2005年、2011年……白河虽又遭汉江水患,包括20年一遇特大洪水,但人员财产损失明显减少;国家卫星遥感测试,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大大缩小,每年输入汉江的泥沙也从230万吨减少到不足100万吨,为汉江水质达标二类饮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春,新一轮的白河披绿开始了。李载乾与记者相约:通水之后,欢迎你们再来,到那时,汉江澄净,绿荫环抱,天水一色,滚滚东流……
告别白河县,记者驶向下一站——湖北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