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哈尼梯田文化如何延续?
2014-01-09 08:57:14 来源: 作者: 【 】 浏览:399次 评论:0
 

  编者按 

  哈尼梯田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典型,是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区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山民,在千百年勤奋劳作中开创的一套梯田文明系统,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文化遗产。梯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精细的手工劳动和人畜共耕是梯田种植的主要选择,现代的机械化农作并不适用。今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哈尼人,会不会成为掌握古老农耕技能的最后一代原住民?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那些自小在哀牢山区长大的各民族青年,或让闯荡异乡的哈尼子孙回到家园,传承祖先的耕作,传承前辈的生活和文化?这是梯田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本期让我们聚焦云南的哈尼梯田。 

  ◆刘晓星 

  哈尼梯田作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生活在山上的哈尼族人,默默固守着世代孕育他们的梯田和祖先千年的历史。那么,哈尼梯田究竟有着怎样的奇异之处?没有文字的哈尼族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将面临何种考验?申遗成功后,哈尼梯田的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延续呢? 

  云南红河是我国的哈尼族聚居区。当你站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巅时,心底便会涌上久违的激动——天是那么蓝,又是那么辽阔。静静地凝视梯田,仿佛自己与蓝天融为一体。在大山的脊梁上,是满目的梯田。那一座座如巨浪狂涛的山峦,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一块块、一条条绵延无尽。连片的梯田,大的一块数亩,小的一块如桌面;少则一坡上百级,多则一山上千级……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面对高山峡谷的艰苦生存空间,千百年来,哈尼人民不断创造,总结出一套山区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依据不同的山势、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小水渠引入梯田。每到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灌满了泉水,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轻拂,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状如一块块翠绿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又是一片金黄。其情景就像一幅幅如梦如幻、美丽无比的中国水墨画,堪称世界奇观。 

  气势磅礴的红河哈尼族梯田,绵延了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而元阳县境内的17万亩梯田构成了红河梯田的核心。 

  流连梯田间,蜿蜒的田埂让人辨不清东西南北,清澈的水中有鱼儿在悠闲地游来游去。极目远眺,山顶上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下是一片一片独具特色的“蘑菇房”,那便是哈尼山寨。不时有鸡鸣狗叫声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从寨子里传来,山谷里,河流在静静地流淌。 

  这里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75度之间。从海拔数百米的山谷层层叠叠一直向上铺到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若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可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极其罕见。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最后在哀牢山脉定居下来,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一个依靠梯田生存的农耕民族。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为了适应哀牢山气候及整体的自然环境,哈尼人的村寨多建于海拔1400~1800米的半山向阳坡地,既避开了低海拔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和瘴疠流行的威胁,又躲开了高海拔地带常年云雾蒸腾和阴冷潮湿的弊端。那些建在半山向阳坡地上的哈尼村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全年日照1630小时,降雨约1000毫米,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最适宜人居。 

  他们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之水悉数截流,然后在大沟下安寨、开田,将截流之水用于梯田的灌溉。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4653条骨干沟渠和无数小沟渠,单是能灌溉面积50亩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腰带缠绕在大山之间,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用水之需。 

  那么,1000多年前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基本水利设施的哈尼人,是如何灌溉梯田的呢?他们利用的就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哈尼人知道,只有完整的森林才会孕育足够的水源,以供他们耕种梯田,所以他们从不乱砍滥伐树木。这一自然法则,祖祖辈辈就这样延续了下来。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哈尼族深深知道树和水的关系。没有茂密的森林,就不可能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挖不出梯田,没有梯田,人就没法生存。” 

  每个哈尼族村寨的上方,都会有一片或几片“神树林”,除了在祭祀活动时允许少量采伐外,平时严禁入内与砍伐。这些“神树林”有效地防止了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确保了村寨的安全,对维护山体的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块梯田,对于今天的水利学、工程学、管理学来说,都是一项难题。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是自然分水法。这种方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避免了因为水的利用而产生的纠纷。哈尼人根据具体情况,还制定了20多条规则,这种关于合理管理水资源的准则,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够及时、适量、均等地得到滋养。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经过数千年时间方耕耘出的成果。时至今日,多数哈尼人依然过着原始、单纯、周而复始的农耕生活。那么,如何让哈尼梯田得以保护和延续呢?经过13年漫漫申遗路,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座座优美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这个民族拥有的不仅是梯田,他们吟唱的哈尼古歌代代相传,《哈尼阿培聪坡坡》、《窝果策尼果》等史诗,都来自哈尼族原始宗教中巫师身份的“摩匹”的口头传承;他们举行着神奇的葬制,向现代文明展示着豁达超脱的生死哲学;他们的民间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风俗、礼仪、服饰、自然观、饮食,无不充满奇异的魅力和精妙的智慧,令现代社会叹为观止。而所有这一切非物质文化因素,都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以完好的保存和延续。 

  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脉与精魂,哈尼族先民当初心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在巍峨群山中建设家园、开垦梯田、耕种稻米。梯田的耕作需要人,需要传统的稻耕技术。 

  然而,哈尼梯田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日渐受到耕作梯田劳动强度过大、收入低、新建山寨砍伐树木和为提高粮食产量而使用化肥、农药等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哈尼人现在已不太愿意从事这种传统的耕种,他们更喜欢外出打工或在当地通过做导游以及生产和销售旅游产品来赚取生存之资。尽管哈尼梯田目前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抛荒现象,但耕种者大都是老年人,在插秧、收割时请人帮忙,或者全年雇人养护,收成也归别人,以此来维持梯田的运作。 

  为什么哈尼人还不愿完全放弃梯田呢?因为他们明白,这是哈尼人最后的衣食之源,一旦弃耕,水田将转旱,再想转回来,就不太可能了。水放干了,土质就会疏松,再放水会垮埂,这也是在冬季要放水养田的原因。 

  不禁要问,今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哈尼族人,会不会成为掌握这种古老农耕技能的最后一代原住民? 哈尼梯田的命运今后会怎样?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哈尼族传统社会人与土地的自然结合,以及周而复始、充满田园牧歌韵味的自在安详的生活秩序,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逐渐转化为人财物的依赖关系。哈尼族人逐渐打破地缘限制和民族自我封闭,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生产力流失以及农耕技术无人可传的危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那些自小在哀牢山区长大的青年,让那些闯荡异乡的哈尼子孙回到家园,传承祖先的耕作,传承前辈的生活和文化? 

  虽然每年农忙期间,外出工作的年轻人都会返乡协助农忙,但随着时间的迁移,现今大部分哈尼族的年轻人只懂得犁田、耙田等为数甚少的农耕技术。对守土为本的哈尼族来说,商品经济的最大过失就是对土地的背叛。它动摇了潜在于人们心灵深处对土地崇拜的意识。从文化上看,农与商的对立实际是守土文化与弃土文化的对立,是两种文化所导致的两种生产观念的交锋。 

  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面临传承的威胁。对于哈尼梯田来说,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终结篇,而这恰恰是挑战的开篇。这一珍藏于大山深处的农耕文明活化石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厄运?哈尼如何找寻到一条适合自然法则的开发模式?笔者认为,除了观赏梯田风光,领略哈尼民族风情外,更应该立足农耕文化,维护农耕环境,完善农耕经济,增加梯田产品的附加值。让梯田留住农民,留住传统技术,留住梯田文化体系赖以世代传承的哈尼原住民,这才是哈尼梯田成功申遗的意义所在。 

  在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中,应该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而不能让开发公司、旅游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开发商和游客只是遗产的分享者,是遗产的客人。世界遗产的主人,只能是梯田的原住民。 

  哈尼文化 

  █ 节日 

  哈尼族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十月年(米索扎)、祭竜节(夫卯兔)、火把节(苦扎扎)等节日,其中较为隆重的有米索扎、夫卯兔等节日。 

  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子,即是哈尼人的首岁大年,称“米索扎”或“禾蛇扎”节。有的村寨,闰月不润节,不到十月即过十月年。祭竜节(夫卯兔)共为3天,竜头召集各户主开会,研究祭竜事宜,做好物资准备。过大年后的农历正月属龙日或本寨奠基人的生辰定位祭竜日。每隔3年回原村寨祭大竜,为农历3月第一个属龙或狗或牛日,择50岁以上子孙多、生活福气好的一对夫妇,于天亮前备办3碗糯米饭、3个染红的熟鸡蛋、3杯酒、3杯茶、6柱香和小红公鸡一只,趁夜幕到岩子脚下祭请岩神,天亮后,这对夫妇背着“神”与各家代表到原村竜林祭竜献饭。 

  █ 风俗 

  哈尼族没有文字,其文化和历史传承都通过口传心授,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面语族。“木批”、“巫师”是哈尼族历史上由北逐渐往南迁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类风俗仪式(如婚丧嫁娶)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颇具特色。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则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莫丕差”是巫师们在日常祭祀、叫魂、消灾除病或举行安葬仪式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由于祭祀仪式的特殊性,一套完整的祭仪使用的“莫丕差”,无论唱词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非常丰富,其音乐也因仪式的进展和巫师的表演而变化多端。此外,哈尼族的儿歌曲目众多,旋律生动,节奏鲜明,大多可以集体演唱,并可边唱边舞。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