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晏利扬 赵晓
走进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石化园区的不少化工企业,记者都看到许多化学反应釜和管道的阀门、接口处挂着绿色的小牌子,煞是醒目。 乐金(LG)涌兴化工公司(以下简称“乐金涌兴”)安全环保部部长高进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实施LDAR后挂的标示牌,绿色表示无泄漏。工人们看到绿绿的一片,干起活来就放心多了。” 2013年初,镇海区环保局将LDAR技术引进园区,先后在27家石化企业进行试点,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LDAR试点范围基本覆盖石化区主要化工企业 LDAR,是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的英文缩写,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对化工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泄漏控制的系统化工程技术。 “其实,在开展LDAR之前,我们已安装了7套有机废气焚烧装置,还买了两台便携式检测仪。”高进告诉记者。 “但这种缺少系统性的随机检测,很难提升管理水平。刚好环保部门提出想把我们列为LDAR首家试点,公司非常感兴趣。”高进说,这家中韩合资公司的韩国老总自愿合作。 经环保局牵线,乐金涌兴从上海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公司驻厂检测。泄漏检测标准为200ppm(100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这是经环保部门、首批试点的7家公司和第三方检测公司会商后确定的。 一轮检测下来,公司上下着实吓了一跳!47977个需检测的点位中,查出155个超标点位,最高达14万ppm。 “根本没想到!”高进心有余悸地说。这个值,已达到这一化合物在空气中的爆炸值! 与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这个“巨无霸”相比,乐金涌兴只能算是“小个子”。 生产原料同为易燃易爆物、管道压力更高的镇海炼化自然也成了首批试点之一。 “我们早就在关注LDAR了。”镇海炼化环境监测站站长侯天明说。 “现在加入LDAR试点,将量小点多的管道、阀门等处的泄漏也纳入监控,我们的(废气)防治就形成立体体系了。”侯天明说。 在镇海炼化先期检测的数万个点位中,泄漏率达到了0.87%,最高泄漏量达两万ppm。虽然每处的量很少,但积少成多不是小数字。 “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软件,大致测算了下,LDAR能使公司一年减少近50吨的VOCs排放。”侯天明说,“像原来芳烃装置有异味产生,现在现场的异味明显减轻了。” 第一阶段试点结束,首批7家试点企业累计检测15.8万个点位,查出泄漏点1965个。 首战告捷,镇海区环保局于2013年6月又增加20家化工企业列入第二批试点范围,基本覆盖石化区的主要化工企业。 第三方检测助力LDAR 对27家企业如此多的点位开展检测,忙得过来吗? “我们邀请第三方检测,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镇海区环保局总工程师、石化区分局局长胡宇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富有经验的检测公司入驻,试点才得以顺利推进。 上海吴顺化工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即是被聘请的第三方,27家试点企业中,有25家选择了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LDAR项目经理王佳涛告诉记者,3年前,公司派团队赴美国考察学习后,在上海最早开展了这项业务。 镇海区试点工作开展后,王佳涛从公司总部带了12名技术骨干,长期驻扎下来。 王佳涛觉得LDAR并不神秘,主要就是挂牌、检测和修复三大步骤。 首先,由检方和企业一起确定各类反应釜、泵、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密封件易产生VOCs泄漏的点位,现场挂上绿色编号牌并做成台账入档。 然后,由检测人员携带专用检测仪逐点检测,数值介于200ppm~1000ppm的加挂黄牌,超过1000ppm的则挂上醒目的红牌。 及时修复后复测,达标则将红、黄牌摘除。所有记录都入电脑台账,供企业日后维修作参考。 “LDAR其实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机制,强调的是对化工VOCs泄漏的全过程控制。”王佳涛说,作为第三方检测公司,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专业性强和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指导。 “我们的仪器是世界上最好的,经验丰富,知道各种设备从哪个角度测才会准。比如,测时要紧贴接缝,只要差几毫米,数值就会差几十倍。” 王佳涛说。 但也有两家企业聘请了本地的检测公司。 试点刚启动,镇海炼化估算,其检测点位有近百万个。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就连王佳涛也坦言“吃不消”,因为其余25家企业加起来才14万多个点,一年测两次,也不到30万个。 镇海炼化选择了镇海检安公司来接这个活。之所以选择这家并无LDAR经验的公司,侯天明说,主要在于检安公司脱胎于原镇海炼化机修厂。 这家公司独立运行后,仍一直承担着镇海炼化的设备检修,有人员设备熟悉、检测维修方便、服务便捷周到等诸多其他检测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检安公司与镇海炼化最终确定了43万余个检测点。这么多点位,检测力量仍远远不够。于是,镇海炼化购置了18套检测仪器,下发到每个运行部,再分班组自行检测。 碰到超标时,由检安公司负责解决。他们现在一年安排测一次,“但工人一闻到异味,随时可测,修复马上跟上。”侯天明说。 好机制还需好理念 “LDAR试点的开展,在环保理念上是一大进步。”镇海区环保局石化区分局监察科科长易毓宁告诉记者。 易毓宁解释说,环保部门以往更注重末端治理、达标排放,关注的是排污口和厂界排放;现在则将管理前移,更加注重从头到尾整个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构建更完善的立体监管体系。 转变观念的不仅是环保部门。 “最开始,多少有点行政推进的意味,毕竟企业要花钱花精力。当企业看到实效,思想马上转变了。”易毓宁说。 在第二批试点中,中美合资镇利化学有限公司便是主动要求加入的。 “我们前几年忙于筹建和投产,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想到好办法。正好机会来了,我们不能错过。” 中美合资镇利化学有限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经理赵永信说。 据赵永信介绍,当初公司提出开展LDAR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环保问题,但如今大家都知道这与自己的健康也息息相关,“在一片黄色、红色的牌子旁工作,(工人们)心里肯定不舒服的。” 王佳涛对此也深有感触。“有些中小企业老板不是很重视,但工人们却非常配合,常常拉我们去帮他们测。” “我们开展LDAR不是执法检查,而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提升预警。”胡宇说,镇海是国家级化工基地,由于离城区较近,尽管多轮治理后化工异味有所减轻,但却还是存在。 2009年,镇海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大气特殊污染因子月报制度,敞开大门与群众时时互通、化解矛盾。2011年,镇海区又投入7亿多元,启动了为期3年的化工行业有机废气专项整治,全面完成60家化工企业和110个化学品储罐有机废气治理。 如今,是提出更高要求的时机了。“LDAR就是新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提升。” 胡宇说。 为推动试点,镇海区出台了相应政策:由区环保局从环保补助资金中承担30%,石化区管委会承担30%,企业只需承担40%。 据统计,镇海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检测仪器达到26台。截至2013年12月上旬,累计检测点位66万余个,发现泄漏点4896个,泄漏率为0.75%,修复率达68.8%。 “目前已修复点位的VOCs减排量约67吨,27家企业预计能减排100吨左右。”胡宇说,“我们还要对企业修复进行抽测,抽测结果作为年度专项资金补助的依据。” 环保工作做细做实了,企业面对公众更有底气了,群众也放心了。2013年,镇海炼化主动开展了10多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据镇海区环保局局长胡荣章透露,他们正考虑2014年在全区110多家石化企业中全面推开LDAR工作,并纳入企业日常环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