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视点
分类不做好 计量难走远 ◆中国环境报记者史小静 针对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境,广州率先实行试点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这一垃圾收费方案作用多大?影响如何?多位相关环保专家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方案实施缺乏现实性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对此直言:“这太理想主义了,整个方案不切合实际。”他说这种垃圾计量收费规定在我国使用得并不多。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塑料袋价值一块钱,会是怎样的局面?“那我可能把垃圾直接扔到大街上,或者随便什么地方,你怎么阻拦?”徐海云用一个例子直接质疑了方案在目前中国的不现实性。 他认为,首先要了解要回收什么。目前,废品回收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相当充分,本次广州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方案是想引导所谓的厨余垃圾回收,“即使是广州这种大城市,厨余垃圾收出来也是垃圾。”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在此方案审批阶段曾表示,广州分类垃圾处理进展缓慢可能是试行计量收费的原因之一。 但在周永章看来,如果垃圾分类做不好,计量收费也难以走得长远。“应根据垃圾类型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按统一标准收费太粗放,定价也很难合理,而且不分类的垃圾收费,难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的效率。” 以垃圾焚烧代替填埋 那么究竟如何解开垃圾分类困境?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地球村)城市社区项目负责人李军玲介绍了一种垃圾回收方式。 她说,地球村在1996年开始推动社区居民的家庭源头垃圾分类。他们在社区里推动一户一卡,用计算机终端来控制。要求居民从家里的填埋垃圾里,把各种各样的食品塑料外包装干净地收拾出来,把无菌软包装打理干净收拾出来。他们再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找到企业,有的企业用它来造纸,有的企业用它来做建筑材料。 “当居民的卡达到一定积分时,向他反馈这些填埋垃圾里提取出来的东西去了哪里。这种方法既可以推动企业把循环再利用的这些低价的东西做原料,又可以推动社区居民长时间、可持续地在家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李军玲说。 徐海云此前在“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发展战略研究”论坛上也呼吁,我国大城市的生活垃圾不能再以填埋处理为主要手段,而应以焚烧取而代之。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但直至今日,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可能过于理想化,当务之急是把垃圾集中处理掉,不要让它们继续对环境产生威胁。随着炉排炉、灰渣处理等技术的成熟,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量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