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天蓝云白路有多远?
2013-11-06 09:17:24 来源: 作者: 【 】 浏览:378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岳跃国 见习记者 谢佳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发布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等地密集出台了治理细则,并制定实施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直接呼应公众期待,正面回应公众质疑。


    进入11月,各地相继进入采暖季,雾霾天气进入高发、频发期,大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压力,各地的行动计划和应急方案面临考验。主考官有两个:一是天气,二是公众。


    一个必须正视的差距


    空气质量改善的速度赶不上公众期待提升的速度


    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伦敦被称为“雾都”。不幸的是,这样的“雾都”、“霾都”,在当下的中国连片存在。


    与当年的伦敦相比,我国灰霾的成分更为复杂。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臭氧为特征的快速蔓延性、污染综合性和影响区域性等复合型污染特征。


    当PM2.5、N95口罩等这些原本很专业的词汇,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公众自然容易作出这样的判断: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况且,这一过程恰恰伴随着我国环保投入的逐年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连年下降、减排任务的连年完成,对比之下,质疑声四起。


    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在公众看来,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不少地方政府治理不力、作为不大、成效不足,甚至“越治越重”。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为大气污染“寻医问药”,付出了很大努力:


    “十一五”规划将二氧化硫纳入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增加对氮氧化物的控制;


    颁布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列为评价指标;


    实施重点控制区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


    ……


    所有这些措施,决心不可谓不强,力度不可谓不大。


    研究显示,如果未有效实施“十一五”期间减排措施,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高达3422.84万吨,比2010年实际排放量增加56.64%,PM2.5污染进一步加剧,灰霾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尽管没有达到公众预期,但如果没有这些污染治理措施,空气污染只会更加严重。


    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环保投入增加的幅度赶不上治理要求提升的速度,空气质量改善的速度赶不上公众期待提升的速度。


    《大气十条》和一系列地方实施方案的出台,就是为了尽快弥补这一差距,最大限度地加快治理进度,最大可能地满足公众期望。


    一个略显无奈的现实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污染增量和新污染物抵消


    “漫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繁华。”生活在华北地区的人们,或许都还记得,十几年前,堪称PM250的沙尘暴是“常客”。


    从1998年到2012年,北京实施了16个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共200多项具体措施,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明显降低。


    然而,在PM2.5巨大的污染增量面前,PM250治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抵消。


    新增量和减排量就像“两架马车”,关键是看谁跑得快。可以说,控制新增排污量某种程度上比削减排放量更重要。


    “十一五”期间,考虑到消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实际减排比例远超12.45%、14.29%。


    问题在于,即使年年按计划完成污染控制指标,巨大污染存量累积起来,依然远超环境承载能力,这成为我国空气质量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2012年为例,尽管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52%、2.77%,但2117.6万吨、2337.8万吨的排放量依然远超环境承载力。


    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证实了这一判断。报告指出,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巨大的污染存量对应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元,而2012年已超出了50万亿元。即使近两年增速“破八”,依然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如此大体量、长时期、高速度的增长历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受过如此大规模、长时间、高强度的污染压力。


    新污染类型的出现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臭氧和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又接踵而至。


    必须承认,在我国当下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很难与污染物排放脱钩。“十一五”期间,煤炭消费量由23.4亿吨增加到33.9亿吨,净增10亿多吨,增幅远超预期。


    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如何避免承受由此带来的污染?


    中央开出的药方是转型发展——适应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第二季”的现实,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个必须探索的课题


    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为大气环境减负


    今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这项研究搜集了中国283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10年的政绩和升迁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


    根据这项统计,如果主政者任内GDP增速比前任提高0.3%,升职概率高于8%;如果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升职几率是负值。


    在地方领导政治前途仍然很大程度上系于经济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之际,想要说服他们对空气质量予以同等关注,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看到:


    多数省份经济增速远超中央预期;


    重型产业依然是很多地方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西部5省区煤炭、电力和电解铝产能将分别增长1倍、2倍和4倍;


    “三区六群”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石家庄一个市每年消耗6000多万吨煤炭,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消耗;


    “两高一资”产业刚从一地淘汰,就被另一地招商引资;


    一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陷入越淘越多的怪圈,今后3年新增加的粗钢产能将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6倍;


    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10%,能源消费却占世界的20%左右。


    ……


    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源头上增加了大气污染的负荷,使大气污染的结构性因素更为复杂、更为突出。


    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我们渐渐深化了这样一种认知: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根治大气污染必然会触动偏重的经济结构、粗放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型。


    中央层面早就意识到了转型的战略意义,也一直在努力引导地方政府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在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央依然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转型发展不仅缺乏内生动力,外在压力也不足。习惯了高位增长,其对转型发展带来的增速降低的容忍程度有限。


    一条必须借鉴的经验


    继续探索环保新路,使污染防控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北京人对2008年奥运会的记忆中,除了精彩纷呈的赛事,还有奥运会期间的蓝天白云。


    尽管奥运前后那种运动式的环境治理模式不可持续,但其依然为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留下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大气污染是可控、可治的;


    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比起末端削减存量,源头控制增量更关键;


    比起单个污染物防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更奏效;


    比起单一地区单打独斗,区域联防联控更重要。


    这些成功经验在后来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也得到了验证。


    “十一五”时期,两项主要污染物成为约束性指标,这是污染控制模式。“十二五”期间,环境管理更加注重基于人体健康及环境健康的风险控制,环境管理战略转型提上日程。


    尽管这一转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但其引发的控污模式、治理理念等方面的提升,依然值得期待。


    源头防控比末端治理更主动。


    治标必须先治本。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多次强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治理大气污染,控制新增量是关键,末端治理是基础,淘汰落后产能是核心。


    在近万字的《大气十条》中,既注重通过减少、淘汰等措施治标,又注重通过优化、升级、创新等措施治本,明确传递出加强源头防控的信号。


    协同控制比单一控制更科学。


    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来源广泛、成因复杂。以京津冀为例,燃煤占30%,工业源占25%,机动车排放占18%,扬尘占17%,生活源占10%。


    多年来的治污实践表明,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治理成效就会受影响。


    如此一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成为不二之选。《大气十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联防联控比单打独斗更有力。


    在传统印象中,只要治理好本地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大气污染就能迎刃而解。实际上,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区域性特征,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很难改善空气质量。


    中科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得很通俗:治理雾霾这件事,1/3靠天,1/3靠自己,1/3靠兄弟。


    一个值得期待的愿景


    不少地方对大气污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采取了更多呼应公众期待的治理措施


    过去连续几天雾霾是新闻,现在连续几天晴天成为新闻。雾霾天气已经不完全是突发事件,可能成为常态。


    10月21日,黑龙江省多地遭受“史上最严重雾霾”,哈尔滨市部分监测点位PM2.5一度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


    10月最后一周,北京连发3次污染预警,最后靠冷空气解围。


    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近50年来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呈地区污染抱团趋势。


    就在本月底,河北廊坊、保定退出“污染最重前十”大限即到。


    严重的污染促使各级政府重新审视PM2.5这一小颗粒,重新调整防控措施——


    北京、天津、河北,相继发布污染防控细则;


    压煤、治污、控车,治理思路更加注重源头;


    停车、听课、停工,应急措施更加尊重健康;


    联动、会商、共享,污染防控突破行政区划;


    ……


    与上述词汇相比,下列数字更加直观: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分别要下降25%、20%、15%;


    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北京市建议将年均GDP增速由8%调低至7.5%。有消息说,全国的经济预期增速也可能因大气污染治理而调低;


    河北省提出压减燃煤4000万吨,相当于北京市年消费总量的1.7倍;


    上海市提出5年累计完成工业企业结构调整2500项;


    ……


    不可否认,短期来看,这些调整对财政、税收、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比起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这种代价值得付出,也必须付出。


    11月4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


    不难发现,不少省份正在实施的压煤、治污、控车、降尘、增绿等措施,与《通知》要求一脉相承。


    有了顶层设计,加之具体举措,天蓝云白,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