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汛
“又堵上了。”正值早高峰,车刚刚开到五棵松桥,距离解放军总医院大门还有100余米,就一下子陷入了堵车大军。扶着方向盘,市民王君无奈地摇摇头。路面上,等待进入解放军总医院的车辆排成了两列长队,队伍一直延伸到复兴门外大街,原本宽阔的路面也只剩下两条车道还在缓慢向前移动。
这样的景象,或许在明年就将得到缓解。昨日,市发改委基础处透露,为了缓解五棵松一带尤其是解放军总医院周边的“停车难”问题,五棵松立交桥东北角的一片公共绿地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一处城区内最大的地下停车场,这也是本市今年的重点工程之一。
最大地库建设热火朝天
从宣布开建至今将近一年,停车场目前的建设进展如何?建设中又有哪些巧妙设计融入其中?昨日,记者前往五棵松桥现场探访。
五棵松桥东北角,一个接一个的大型围挡把施工现场围了个严严实实。绕到路北,从围挡中间开出的一扇小门走进施工工地,一个令人震撼的“大坑”里,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占地面积约7.84万平方米的工地,看上去足有5个足球场大小,数以千计的施工人员头顶红色安全帽,各司其职,一片忙碌。
十座高达数十米的橘红色大型塔吊均匀分布在施工现场内,正忙着向施工区域吊运黑色木板。“这种黑色木板叫做木模板,是地下3层车库的顶部模板。”建设方公联公司现场指挥刘学胜介绍说,在木模板上浇灌混凝土后再拆去,地下3层车库的顶板就完成了。
在现场看到,地下车库3层的顶板已经基本浇筑完毕,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停车场快要竣工。刘学胜说,停车库主体建筑为地下3层。地下1层为配套设施及下沉式景观广场。
地下2、3层为停车库,总建筑面积13.83万平方米,其中车库主体面积约11.85万平方米,设置3000个车位。“可以说,这样的规模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地下停车库。”而在地面上,停车库的位置将是一大片公共绿地。
3处出入口将显著缓堵
地下停车库太大,自然可以容纳更多的车辆,以达到将汽车引入地下,缓解地面拥堵的目的。但是此前在一些写字楼和商场的地库,由于出入口设计太少,在出入车高峰期,这些出入口反而会造成车辆堆积,加重地面拥堵。
此外,对于很多车主来说,地库太大往往也意味着停车区域离电梯太远,走得“太辛苦”。五棵松的地下停车库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吗?
“您看,工地南侧中间区域的那块凸起的混凝土,那里就是给汽车出入口留出的空间。”刘学胜介绍说,设计的3处汽车出入口分别位于西侧连接西四环辅路、南侧连接复兴门外大街辅路和北侧连接体育文化中心路,均为双车道,宽度达7米。
“这样的设计,意味着汽车无论是从哪个方向来,都可以很快、很方便地进入地下车库。”刘学胜说,相信这会缓解解放军总医院门前的拥堵。
不仅出入口数量充足,地下车库里还设置了3条过街连廊,下穿地铁1号线连接解放军总医院。其中1条人行通廊,2条车行通廊,长度均为150米。人行通廊位于车库的地下2层,可以通过电梯连接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大楼。
“到医院看病的人,停车时都希望能够越近越好,方便病人尽快看病、少走路。”刘学胜说,为了照顾这部分停车者的需求,停车场还在地下3层设计了“车行通廊”,车辆可由此通道进入解放军总医院,落客停车,再由东侧的车行通道回到车库停车。
智能停车系统助找车位
到地下停车场,找车位总是个难题,尤其是一边开车一边找车位,既要扫视停车区域,还要时刻关注前方路况,这也令不少车主苦恼。此外,有时候粗心的车主忘记车放在哪里,找起来也会相对费劲。不过刘学胜对此并不担心:“我们的智能停车系统马上会开建,可以帮助车主解决这些问题。”
刘学胜摊开一张设计图,只见地下车库内部设置3条主要通道,将每层车库内部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停车不超过250辆。“每个区域我们打算用颜色区分开,这样车主停车时只需要记住颜色,就能缩小找车的范围。”
刘学胜介绍说,车库将配备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每一个车位将设置车位探测器和红绿车位信号灯,出入口和车道设引导指示屏。“车一进入道闸处,车主就能通过液晶屏看到,还有多少停车位,具体处于什么区域。”
同时,车辆入库后,车位引导系统自动检测车位占用状态,并将检测到的车位状况变化实时传送至车位引导显示屏。这些屏幕将指引车辆到最佳停车位置,引导车主快速找到空车位,并自动计算进入与驶出停车库的车辆数目,直观进行剩余车位显示。
“现在工程正在按计划进度推进,停车场的部分,预计明年10月1日前就将竣工。”刘学胜说,这个停车场建设完成后对所有市民开放,而非个别医院、单位或者商场的专用停车位,但停车费将按照现有规定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