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谁将是下一个底特律?
2013-10-15 09:55:0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309次 评论:0
姚伊乐


    曾被喻为“汽车之城”的美国第五大城市申请破产,近日引发媒体社会广泛热议。


    底特律的陨落,根本原因在于当汽车产业呈现衰退时,底特律未能实现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变革。


    变,有风险;不变,便是死路一条。


    底特律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型城市,但它的境遇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和“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确定了以辽宁阜新市为代表的多个转型试点。2008年、2009年、2011年先后公布了3批69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辅以各类指导性政策性文件。今年4月,《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按照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资源型城市有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资源枯竭)和再生型(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成功发展起来了新兴产业)4类。如何由衰退向再生转变是目前最迫切的社会课题。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发展困境大致相仿。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截至2011年底, 69个资源枯竭城市尚有14万公顷沉陷区要治理,地裂缝、废弃矿坑、矸石山、大型尾矿堆场等灾害隐患点十几万处;失业矿工达60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城镇人口比重为1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


    其次是产业发展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接续替代产业目前仍比较弱小;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再次,资源枯竭城市的城矿二元体制仍有待理顺。对照工业化开始较早的欧美国家,抛开那些矿竭城衰的“鬼域”(这种情况在中国极少)不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仍潜藏诸多风险。第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基本上无法实现转型。 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由德国政府持续、强劲投资扶持了30年,走过诸多弯路,才最终较为成功地摆脱了经济衰落的困境。第二,即便有了强有力的扶持,但如果转型政策失误,将会陷入补贴的无底洞。比如乌克兰顿涅茨克市,上世纪70年代乌克兰政府就开始通过补贴维持当地国有煤炭、钢铁等重工业,但最终只留下一个失败的转型样本。第三,产业选择失误,将付出巨大代价。上世纪80年代一夜暴富的热带岛国瑙鲁,放弃了渔业与旅游业的独特优势,而对各种商业和金融项目投入的约10亿美元,却因管理问题而缩水近90%,导致矿竭国衰。


    总体来说,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便将2001年定为转型试点的阜新市,其探索实践至今也不过12年。对于解决燃眉之急、缓解突出矛盾,甚至发展某一领域的循环经济来说,或许可见成效;但是,对于培育一个乃至几个在全国市场上有突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仍嫌仓促。而要彻底摆脱资源依赖,在大区域范围形成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集群,甚或将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到较高水平,则还要走过下一个12年甚至更长时间。


    期待《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早日出台,引导我国246个资源型城市及早规划转型战略,在资源尚未枯竭之时即开始“循序渐转”,避免在资源枯竭之后“急转”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以及更大的成本。

Tags:一个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