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环境保护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制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近日发布,这将对促进社会共同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编制过程怎样?包含哪些内容?下一步将如何普及和推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胥树凡。
记者:《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编制的?
胥树凡:当前,环境污染对我国公众健康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而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为此,我们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借鉴国内外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相关工作经验,在环境与健康工作中引入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概念,编制《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及其释义,目的是传播环境与健康相关理念和知识,倡导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指导公众提升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记者:这项工作是什么时候启动的?它的编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胥树凡:我们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2012 年初启动了编制相关工作,对国内开展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相关工作的机构进行了调研,邀请从事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相关工作以及环境与健康政策研究、调查、科研、教育促进等领域的40余位专家,对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概念和定义、编制工作的技术路线、框架结构、内容筛选、文字编写等进行了多次论证,对相关领域专家和普通公众进行了多次征集意见工作,反复研究、反复筛选,形成了《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及其释义(征求意见稿)。2013年4~7月,在全国征求意见并进行认真的修改和完善。
记者: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胥树凡:《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对环境与健康素养进行了界定,提出了30条环境与健康素养要点,划分为“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部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释义对30条环境与健康素养要点分别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基本理念”部分包含8个条目,涉及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基础科学认知和理念、基本观念和态度等内容。“基本知识”部分包含17个条目,10个条目是与空气、水、土壤相关的基本知识、行为、生活方式等,7个条目与核、噪声、生物多样性、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环境卫生、重金属等相关。“基本技能”部分包含5个条目,与应急、投诉和求助、了解和判断各类环境质量信息、参与及维权等相关。
记者:它的发布有何意义?接下来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胥树凡:《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及其释义的发布,为公众把握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提供了范本。今后,我们将以《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及其释义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相关普及活动,开发环境与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开展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试点调查、现状评价工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风险沟通等工作。同时,我们将结合新凸显的、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环境与健康问题等,适时对《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及其释义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