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静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我国排放标准“松紧度”的问题引发热议。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公众认为越严格越好;企业则总是对新标准叫苦畏难;夹在中间两面“受气”的,是国家标准的相关制定部门。
到底如何看待标准?当前,围绕标准的讨论,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舆论和公众的理解:
其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不能“一厢情愿”,也不是简单的指标数字“游戏”,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经济社会、行业发展、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而决定标准实施有效性的,也绝不是“超标罚款”,而是需要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技术进步等多领域的配合与完善。
在业界广受赞誉的美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心之一在于标准和区域环境容量、企业排污许可之间建立了直接、紧密的联系,有效约束企业排污行为,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这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需要继续学习和完善的重要方面。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美国这套标准体系实施的基础,是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升级已基本完成,企业排放是基于BAT(最佳可行性技术)的基本事实。我国要实现上述条件,显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二,国家标准不是也不应成为最高标准。区域、地方环境管理更应该重视发挥排放限值、地方排放标准的作用。
正如高考不可能全国实施同一录取分数线一样,标准作为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技术条件的产物,也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2008年,根据太湖地区防治污染和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需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首次设置环太湖流域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涉及13个行业。2013年初,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对重点控制区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在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国标”作为强制性标准,事实上扮演的是基准、底线的角色,同时也为地方进行污染物防治提供基本方向和思路。国家鼓励根据不同地区环境管理需求和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由各地主管部门制定实施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并优先执行。
近年来,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正逐步显现其灵活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2003年,《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了严于当时国标水平的COD排放指标,通过分阶段实行,山东省造纸行业特别是草浆造纸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升级、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的多重目标。
2009年,北京考虑到水资源紧缺、水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直接与地表四类水的水质标准挂钩,进行全面的设施升级改造,提出到“十二五”末,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都达到景观水体水质要求。
可以看到,目前制定实施地方标准的还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而广西对当地传统产业排放从严要求的做法,更值得中西部地区借鉴。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西部虽然发展空间大,但往往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水环境容量更为有限,不应也不能成为污染转移的承接地。在一些传统行业,进一步提升排放标准要求,提高准入门槛,给生产工艺先进、污染防治水平高的项目提供发展空间,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报道
宁波:火电排放更严格
24家电力企业需投入30亿元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赵鸣婵
浙江省宁波市环保局日前向当地24家电力企业下达了污染减排目标:到2014年7月1日前,这24家电力企业的烟尘排放量要小于20mg/m3,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要小于200 mg/m3,氮氧化物要小于100 mg/m3;涉及新建项目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小于50 mg/m3。
据了解,宁波推行的这一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新目标,高于环境保护部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属于目前国内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到2014年7月1日前,现有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除层燃炉、抛煤机炉外)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应小于200mg/m3,烟尘排放浓度小于3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在100mg/m3至200mg/m3之间。宁波的各项指标都在此基础上实行了自我加压。
据了解,宁波当地这24家电力企业总计拥有81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626万千瓦,年耗煤3900万吨,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占全市电力企业的80%左右。
而在此之前,这些电力企业执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是:烟尘排放浓度控制在5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控制在40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450mg/m3。据估算,宁波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新目标实现后,宁波市每年可减排烟尘1万吨、二氧化硫3.5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
宁波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灰霾中,燃煤排放的污染物贡献在3成左右,这些燃煤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据初步测算,要实现这一污染减排新目标,宁波市24家主要电力企业需投入近30亿元实施污染治理提高工程,并且要在明年7月1日前完成。
为确保这一减排新目标的实现,宁波市环保局还实行了煤耗量月报分析制度,对各燃煤电力企业进行燃煤总量控制。同时,还将实行煤质环保管理制度,对各电力企业实行刷卡排污,对其使用的煤炭硫分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各电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浓度通过媒体加以公布,让电力企业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环保部门还可采取上市、评色、评优等环保核查一票否决措施,促使电力企业按期完成污染治理提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