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依虹
中国广核集团近日宣布将每年的8月7日确定为下属六大基地的“公众开放体验日”,开放模式从“参观—展览—科普—发布”走向“倾听—沟通—对话—参与”,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以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和帮助。
笔者不禁为这一举措叫好。核安全信息对于公众来说很神秘,公众普遍谈核色变,对涉核企业和单位往往敬而远之。这对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广核集团此举,可谓是在企业和公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双向沟通平台,可以满足公众对核安全相关信息的需求,从而增强公众对核能与核技术安全利用的了解和信心,最终能够促进核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联想到在环境保护领域,由于一些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比如,对于PX项目,一些地方先是秘而不宣,一旦公众获悉、激烈反对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让项目先下马再说。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再上马这些项目。但是根据国际标准,PX不算危险化学品,而且能够解决自然纤维与粮食争地的问题,也是提高汽油品质的必需品。国情告诉我们,中国需要适当发展PX项目,但是,地方政府、企业怎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邀请公众参与到PX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不二法宝,就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任何工程的上马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有影响不等于不能建。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觉醒,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有关部门不能再搞鸵鸟战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希望“生米煮成熟饭”后悄然过关。只有虚心倾听公众意见,认真回应公众关切,才有可能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赢。
事实证明,政府和企业越是不回避矛盾,与公众的沟通越充分,就越容易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各地已有的一些成功经验表明,公众对某些项目从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给予支持,就是多方充分沟通、协调的结果。因此,政府和企业只有早公开、早解释,才能减少质疑、避免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