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景平太原报道 山西不唯GDP论英雄,首次按照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考评,25个县(市、区)获得山西经济发展先进称号表彰奖励。前不久,山西省政府发布《关于2012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在山西引起震动。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范围为全省96个县(市)和23个市辖区。96个县(市)按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取向、发展基础等分为3类:A类县(市)22个,为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煤炭大县(市);B类县(市)38个,为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无煤县(市)或煤炭产量较小的县(市);C类县36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县。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四大类。96个县(市)考核评价指标为34项,A、B、C类县(市)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山西省政府每年发布一次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对22个A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38个B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8名,36个C类县综合考核评价前7名,23个市辖区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以及县域4个类别中名次进位最快的各1个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
在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按规定须“一票否决”的事项,一票否决意见由相关责任部门提出,报省政府统一审定。本次公布的考核评价表彰奖励结果中,孝义市、柳林县、长治县等被评为22个A类县(市)的前5名;清徐县、太谷县、汾阳市等被评为38个B类县(市)的前8名;保德县、河曲县、和顺县等被评为36个C类县的前7名;太原市小店区、太原市杏花岭区、长治市城区等被评为23个市辖区的前5名。这25个县 (市、区)被授予“2012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
山西省政府对全省119个县(市、区)进行新的考评结果公布后,山西省委机关报《山西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予以显著报道,并刊发了《创新考评机制 引领科学发展》评论员文章。评论称,无论是考评办法还是考评结果,都摒弃了“GDP崇拜”,不唯GDP论英雄排座次,GDP和经济发展的指标变得更轻,考评“指挥棒”加大了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权重,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生态效益。
评论认为,长期以来,唯GDP论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蛋糕”主要用在了最能体现政绩、最能扩展自己提拔空间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而生态建设、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则成为照耀不到的“灯下黑”,无法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唯GDP论甚至造就了 “黑色 GDP”、“带血的GDP”,带来了能源消耗、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重复投资,乃至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等各种问题。
评论指出,此次不仅拿出了绿色的GDP衡量标准,也拿出了绿色的GDP衡量结果。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资源环境四大类,特别是民生改善权重明显超过经济发展,突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以及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约束性指标的硬性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评,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更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实绩。
评论强调,考评办法和考评结果的这一变化,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考评作为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手段,将有利于促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摒弃唯GDP是从的政绩观。能源大省山西正用实际行动向“带血的GDP”和“黑色GDP”说“不”,向唯GDP增长的时代挥手告别,开启并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