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就迫切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生态文明考核导向。当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生态环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折射出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没有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应当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通过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对于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形成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组织领导力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要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权重,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
在生态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上,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体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对发展代价的考核;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现对不同地区的分类指导,如平原、丘区突出节约消耗和污染防控,重点体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产品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要求,而山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要加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将COD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对党政工作部门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重点考核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等方面情况;对乡镇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农业等情况;对企业、园区领导班子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突出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在领导班子经营业绩中纳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相关内容。
三要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群众评价最真实。必须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环境治理考核新闻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引入生态环境满意度民意调查方式,落实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要不断创新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民评官”机制,广泛推行实绩公示、公议制度。探索完善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彰显民主、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完善年度考核制度,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
四要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把考核结果与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通过实施严格的考核,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并且成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大力表彰;对不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任务完成不好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干部,要实行严格问责。特别是对只做表面工作、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竭泽而渔甚至贻害无穷的干部,组织上要及时调整和处理。
同时,要设置推进资源环境保护消极应付等反向测评项目。明确规定,任何一项评价项目“严重”、“比较严重”得票率达到1/3 以上的,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对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度各项评先树优资格。如此,可有效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