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
2013-07-08 09:27:13 来源: 作者: 【 】 浏览:280次 评论:0

    从党中央到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立法机关、最高司法机关,中央层面连续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明确传递出了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


    中国环境报记者 岳跃国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发生的环境大事,注定会在我国环保史乃至政治、经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6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了环境污染定罪量刑标准。


  6月26~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施行了23年的《环境保护法》迎来首次大修。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


  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所强调,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增加环境保护在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权重,进一步明确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强调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为探索环境保护新路指明了方向。


  从党中央到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立法机关、最高司法机关,中央层面连续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明确传递出了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


  基于现实的考量


  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顶层设计做出相应调整


  今年年初,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灰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而在过去的一年,一些城市灰霾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


  不止是空气污染,今年以来,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曝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报警的红灯频频闪烁,提示着环境形势的严峻程度。


  在社会矛盾和风险叠加的转型期,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早已进入了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的范畴,成为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


  从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PX项目引发的社会波动,体现得最为明显。环境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已经上升至影响社会稳定、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


  现在看来,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质量。“开着宝马喝污水”并非危言耸听。


  诚然,污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治理起来需要过程和时间,然而现在已经到了非治不可、必须有所作为的关键时刻。


  环境污染背后,是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单靠环保部门很难奏效,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然而,面对保护与发展的抉择,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不足,环境责任落实不到位。


  5月14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处罚情况。其中,除了一些企业因违规被通报,内蒙古自治区等3省区、河南濮阳等6地区也被限批。

  签了减排责任书的地方政府,履职不到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坚持GDP挂帅,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一旦保护影响到眼前经济利益,习惯性地让保护为发展让路。


  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其传导、引领、警示和倒逼效益值得期待。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更加倾向发展。在此时期,中央层面明确政策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路径依赖的突破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境保护没有再次为经济发展让路,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


  速度和质量,是宏观经济运行两个最具指向意义的指标。习惯了连续高速增长,一旦增速减缓,一些地方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不适应。


  与“十一五”期间年均11.2%的GDP增速相比,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第一季度的7.7%,都传递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讯号。


  这一背景下,对环境保护有两种观点:一是经济发展慢,排放就少,环保压力就小;二是为保增长,“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就会抬头,环保压力加大。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旦增速“破8”,“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就会大有市场,“两高一资”项目就会抬头,环境保护一定程度上要为经济发展让路。


  然而,在新一届中央政府“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不但没有像以往那样被弱化,反而在决策和制度设计层面得到强化。


  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主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明智之举。


  经历过5年前“四万亿”大手笔的“保8”之战,如今面对“破8”的平静心态显得更加难得、尤为可贵。


  决策层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表面看是速度,实则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


  无独有偶。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也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二者之间这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加强环境保护不仅不会制约发展,而且可以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有经济学家指出,经济低迷时期往往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时刻,一定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变为转型的动力。


  然而,就像石墨结构向金刚石结构转化一样,需要高温高压加催化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有强大外力。


  加强环境保护恰恰可以提供这一强大外力。实践证明,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能够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央层面进一步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强调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致力于为长远发展蓄力。

放眼未来的蓄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转型升级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


  何光玉是浙江省富阳市常安镇横槎村人,前后当了26年村支书。上世纪80年代起,何光玉带头办起十几家小硫酸锌厂。


  富起来的同时,污染也重了起来,必须治理。曾被称为“功臣”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他成了“罪人”。


  这一变化,源于转型升级。


  如今,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型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热门词汇。不过,有几个地方敢拍着胸脯讲转型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转型进展慢,固然有传统发展模式巨大惯性的作用,一些地方也难脱不够重视、不真重视之嫌。


  在产业结构方面,“十一五”以来,重工业产值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虽有所波动,但一直保持在七成以上。


  根据各省市“十二五”规划,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煤炭资源开发、火电等继续成为重点产业,产业重型化特征继续强化,资源环境压力随之加大。


  一边喊着转型、调整,一边继续上“两高一资”项目,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推进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


  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外力,不可能催化结构性变化。


  如今,这一外力有了,来自高层的决心,来自法律武器的加强,来自越来越完善的考核体系,来自越来越顺畅的执法体系……


  以前,一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于看重GDP层面的显绩。今后,如果再不重视环保,一旦潜绩方面“瘸腿”,整个政绩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无论是出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考虑,还是基于官员自身政绩考虑,都必须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转型。好在,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发达省份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探求转型升级之路。


  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这一意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屡屡突破生态红线,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


  中央层面显然注意到了这一倾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部署,相信能使这些地区少走弯路。


  突出重围的契机


  环保工作到了有所作为的最好时期,到了解决新老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矛盾。”政治学家亨廷顿曾如此断言。


  应该说,环境污染凸显了结构矛盾,但如能成功突围,也能促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其中,政治意愿和公众动力相结合,是成功突围的现实契机。


  6月28日,一份由360人联名、112家组织联署的公开信递交全国人大,就《环境保护法》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在推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公众从来就不乏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高涨,推动着污染治理进程。


  从公众推动PM2.5纳入监测到网友发起“随手拍污染”行动,从环保NGO完成污染地图到此次递交公开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治理环境污染,公众层面的动力只有被政治层面认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随着污染治理进程的推进,政府对公众呼声越来越重视,回应也越来越积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更高度的重视。


  近期中央层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也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责任,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政治层面的意愿和动力正逐步增强。


  可以说,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既赢得了公众层面的支持和参与,又获得了政治层面的认可和推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当前是环保工作有所作为的最好时期,也是解决新老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这样总结我国环保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


  这不仅是保护的契机,更是发展的契机、可持续发展的契机。能否抓住这一契机,不仅关系现在,而且影响未来。


  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等消费总量还将持续攀高,这些都将成为环保工作压力的基本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新老环境问题将叠加呈现,环境保护形势将更加复杂。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问题又相继出现。污染治理局面复杂、难度加大。

  然而,这项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非真抓不可的地步。否则,旧账未还,新账又欠,不仅会损伤公众动力,而且会使政治层面治理环境污染的意愿和能力受到质疑。


  在环保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上述中央战略部署之际,我们不妨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调整哪些制度安排,才能使公众动力的释放渠道更畅通?完善哪些顶层设计,才能让政治意愿和动力更持久、更有力?


  有了这些答案,新老环境问题解决起来才能更有方,环境管理战略转型推动起来才能更有力,环保新路探索起来才能更有章,天蓝、地绿、水净的环保梦实现起来才能更快。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