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鲁尔区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2013-06-26 09:34: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403次 评论:0
 ◆刘丽荣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人口聚居区。始自19世纪中叶的煤矿开采带动了鲁尔区的工业革命进程。战后鲁尔区再度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鲁尔区也因此成为德国空气污染重灾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与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法规,鲁尔区的总体空气质量获得根本改善。


  污染状况曾让人触目惊心


  史料中有关鲁尔区污染状况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数千座烟囱夜以继日排放着滚滚浓烟,雾霾天气严重时伸手不见五指;天降灰雨,城市好像被火山灰淹没的庞贝古城;洗涤后的衣物不能在室外晾晒,否则会变得更脏;长期生活在污染地区的居民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痉挛,白血病、癌症及其他血液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但是那时的人们很少抱怨,因为工业发展给大家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1961年联邦议会大选中承诺要还给鲁尔区一片蓝天。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这对于今天的德国人来说,不过是稀松平常的生活必要条件,在当时却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勃兰特的竞选纲领甚至遭到本党人士的嘲笑。上世纪60年代是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污染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德语"环境保护"是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名词。


  与战后经济发展同步,上世纪60年代鲁尔区的空气污染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61年鲁尔区共有93座发电厂和82座冶炼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尘和400万吨二氧化硫;此外,还有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和不断增加的汽车尾气。在那个时代,鲁尔区的许多城市是灰暗的。

  出台德国第一部地区污染防治法


  1961年4月的一个夜晚,杜伊斯堡附近的一场酸雨烧死了数千棵果树。果园主人提起刑事诉讼,因为无法指正被告,案件无果而终。由于缺乏相应法规,司法和行政对于环境污染很难有所作为。最严重的雾霾灾害发生在1962年12月。逆温层天气一连持续了5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断累积,二氧化硫含量超过每立方米5毫克,150余人死于这场雾霾。


  结合1952年伦敦雾灾的惨痛教训,当地政府着手制订应对措施。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出台了德国第一部地区污染防治法,设定了空气污染浓度的最高限值。迫于企业利益和保障就业的压力,污染限值的设定较为宽松。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通过扩大排放空间,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此举在数字上有效降低了鲁尔地区的空气污染,但半个欧洲为此遭受酸雨之苦,污染物最终落到地面,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鱼类死亡,危及饮用水安全。


  1974年适用于全德范围的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污染限值。其中,二氧化硫的年平均限值从1964年的每立方米0.4毫克下调至1974年的0.14毫克;硫化氢从每立方米0.15毫克下调至0.005毫克;二氧化氮从每立方米1.0毫克下调至0.1毫克。联邦污染防治法后来几经修订。


  标准加严倒逼空气质量改善


  鲁尔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得益于欧共体的统一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初,欧共体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所谓限值,不再只是针对周边大气的污染物浓度,而是直接针对废气本身。加高烟囱的做法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企业必须配备过滤装置或净化设施,才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截至1988年,鲁尔区4/5的发电厂安装了烟气净化设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发电厂在1993年之前全部关闭。


  北威州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鲁尔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系统监测。报告显示,鲁尔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1965年为每立方米0.17毫克,1980年降至0.08毫克,1990年降至0.027毫克;总悬浮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1968年为每立方米0.20毫克,1980年降至0.09毫克,1990年为0.052毫克;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也从1974年的每立方米1.29微克降至1980年的0.39微克。


  除了减少污染物排放,雾霾管制对于减轻雾霾危害也具有重要意义。1962年鲁尔区雾灾之后,北威州制定了德国第一个雾霾条例。上世纪70年代,各州纷纷出台雾霾管制条例,并建立了三级预警机制。出现雾霾天气时,政府可以要求企业停产、车辆停驶。通过规范工业污染排放、改良净化技术、关闭落后企业,德国的总体空气质量获得显著提高。上世纪90年代,德国所有联邦州都取消了雾霾管制。


  欧洲空气质量改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全球制造业重心的转移。过去30年,鲁尔区完成了对传统企业的清理和改造,关闭了大批炼钢厂、焦炭厂,化工、石化等污染企业纷纷转战发展中国家。今天,鲁尔地区的空气质量与德国其他人口密集地区大致相当。前总理勃兰特还鲁尔区一片蓝天的承诺最终变成了现实。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