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峥
古老的大栅栏在修缮过程中正进行着一项全新试验:不再一味疏解老街巷人口,而是将住户看作文保区的一部分,不仅去留任其自由,而且还邀请他们出谋划策,和政府部门一同参与风貌保护与修缮。作为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公众参与改造的试点,大栅栏正在为由来已久的古都保护难题蹚一条新路。
修缮中的杨梅竹斜街,是最早进行试验的一条街巷。如今一多半居民选择了留下来,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老街的整修过程中。街中的一草一木、窗棂门墩、楼角瓦沿,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西城区是怎么服务这些留下来的居民的?又是如何让他们成为老街修缮的智囊团?昨天,记者实地走访大栅栏,从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寻找答案。
未改造先问计于民
老街留下七成住户
沿前门西侧的煤市街往南走上100多米,就到了杨梅竹斜街。与其他商业氛围浓重的古街不同,这条600岁的斜街更注重老北京的人气儿、韵味儿。由东向西走,496米长的街面上,偶尔还能看见几处翻修中的老屋,但没有一处大拆大建。身后车铃声清脆,早市满载归来的老街坊互相寒暄;树荫下摇椅上的老人悠闲地摇着蒲扇……恬淡自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幅动人的生活画卷背后,是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的这样一组统计数据:杨梅竹斜街修缮,全部采取自愿腾退的原则。目前,街两侧1700户居民,只有529户选择了迁出,1171户“老北京”留了下来,占到将近七成。
如此高的比例缘何得来?去年,老街在修缮前,先召集居民开了三次“求贤会”,跟大伙儿说明:杨梅竹斜街不做仿古一条街,不大拆大建,重在还原历史风貌,住在街里的“老北京”正是这一风貌的组成部分。而后,再从腾退到修缮,逐条听取大家意见。
结果,大部分住户愿守故土,但希望老街改造的同时,能把自家老屋顺道修一修,而这正是政府想要做的,一拍即合!于是,住政府直管公房的,免费修缮;住私房的,费用自家只出小头,实施工程的企业拿大头。
不少大杂院里,多年来搭建了很多违建,不拆它们,难还历史原貌。可这些违建大都是厨房等生活设施,过日子又缺不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对此,指挥部创新地提出一种合并聚居的办法:把零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原先住6户的,这次只迁进4户,富余出的地方,就用来建设公共厨房等生活设施。不久第一批住户就将搬至杨梅竹斜街北面的炭儿胡同9号院聚居。
杨梅竹的成功经验,正在惠及大栅栏其他街巷。北侧,正在修缮的前门西河沿老街;东南侧,正在入户调查的施家胡同等,都将因地制宜借鉴其做法。
屋宇如何还风貌 老住户当“活史书”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竹条躺椅上,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已是两鬓星霜的刘健,眯缝着眼陶醉其间。他说,这歌唱得仿佛就是他自己。
他身后,杨梅竹斜街9号院,就是世代居住的老房。屋里,高堂老母尚在,让他更增加了对这方故土的依赖。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老街对他也有了份依赖。
负责收集、调查街巷历史的工作人员王欢对记者说,杨梅竹斜街600年,住过的名人,开过的商铺,多如牛毛,史料上难以尽述,这给还原历史风貌带来了巨大难度。亏得有这些老住户在,他们简直就是老街的“活史书”。
刘健正是这“活史书”中的一册,不仅对自家小院解放前的用途门儿清,还能说出周边建筑的更迭历史。走进街对面的2号院,刘健指着隐藏在屋檐下的雕梁画栋,一字一顿地说“这儿可是马玉萍住过的地方,当年她的河南坠子迷倒了多少人!”
老街中,刘健这样的“活史书”还有不少。往前走,28号院的赵连成忽然叫住了王欢。赵连成的父亲上世纪20年代起,就在街里当学徒工。“就在现如今我家斜对面,原来是处绸缎庄。他学了一身好手艺,才在街里自己买了房,过上了小日子。”赵连成感慨,老街在,就好像爹也还在。
如今杨梅竹斜街要还原风貌,赵连成说自己更要好好出把力。自家老屋是清代流行的二层楼带露台的样式。修缮时,他亲自上阵,画檐口图、选模型,主动放弃了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方一起用原砖原瓦修好了露台,亮出了老屋本色。
这回他叫住王欢,正是要对街对面二层露台的修缮提提意见。他听老辈人讲,与自家封闭式的露台不同,对面是一圈西洋柱。这刚好印证了清末民初时,杨梅竹斜街上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
口述史激发灵感 集老砖瓦铺地面
在杨梅竹斜街的采访中,不时见到一车车斑驳的残砖碎瓦被工作人员统一堆放到一处收集起来。“这可不是建筑垃圾,是我们铺装街面的宝贝。”施工负责人介绍说。
从乾隆御赐的梁诗正老宅,到鳞次栉比的书局……居民的口述史,激发了设计者的灵感:他们将收集来的老砖老瓦与新的材料、新手法组合,铺于地面,既提供一种可触摸的历史肌理,又唤醒人们对于旧京生活的情感记忆。
斜街东口附近青云阁的门脸前,就有一块由碎瓦拼成的步道。步道上,不仅用不同颜色的瓦片拼出了青云阁大楼的外貌,还拼出遒劲的“青云阁”三个大字,让游人至此兴味盎然。
此外,施工方还将利用现有的废砖旧瓦补砌台阶,形成更舒适的踏步平台,还用它们加砌街道的绿化花池,公共长凳,入户地灯等,既废物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
同样是根据居民建议,施工方将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坡屋顶瓦片,换成了传统的仰合瓦。传统四合院恢复了红色木窗框。就连街内的绿植也是参考了大家伙儿的意见而定:以紫藤、早园竹、凌霄为特色植物,暗示了梁诗正、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诸多文化名流曾云集于此,辅以月季、芍药、西府海棠、棣棠、丁香等花灌木的种植,营造春花烂漫的景观。
还原“静”业态 增光不扰民
留下住户,意味着杨梅竹斜街还要宜居的特性。历史上,这条街里就鲜闻吆喝,多是书局等静态文化商业形式。
这条不足500米的巷子里,曾云集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等众多当时叱咤风云的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75号,民国时期曾是著名的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民营出版发行龙头企业,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三足鼎立,在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影响了追求新知的一辈青年人。
“今后,这个‘静’的历史风貌也要延续,杨梅竹斜街宜居的本来面目不能变。”指挥部负责人说,未来这条街内还计划引入绘画、设计等大师工作室,既能满足“静”的需求,又暗合了老街的文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