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对于一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你能想象到的扶贫模式什么样?给村里一笔钱,买一批物资?造一个果园?还是建一个工厂?
记者看到的扶贫方式别开生面。在拜耳—农村发展项目所在地重庆市万州区梨树乡龙头村和河马村,记者发现,拜耳公司没有给村里买太多物资,而是协助村民搭建引水渠,让他们喝上清洁的水;没有给村里造果园,而是对农民开展培训,告诉他们多施农家肥;没有给村里建工厂,而是帮助选择产业项目,尽量对环境无害。
这样的扶贫模式,不是从钱出发,而是从人出发;不仅要发展,更要环保;不仅着眼当前,更着眼未来。
这一项目是由拜耳公司与国务院扶贫办、国际非政府组织互满爱于2012年5月合作开展的,覆盖重庆市万州区梨树乡及恒河土家族自治乡4个行政村约1200家农户,资金投入500余万元。
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刘胜安所言,项目不在于给予多少资金支持,更大的意义在于利用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确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6月初,记者受邀去探访这一项目。
清洁的水连到千家万户
在人们的印象里,穷的地方往往山清水秀,也往往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村民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却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
穷是不是一定脏?拜耳会给你一个答案。
重庆市区外300公里的万州区梨树乡龙头村,有着山路十八弯,风景是极好的,吃水却是很困难的。村支书方国兵告诉记者,原来村民去水源地取水需要1个小时左右,而且水质安全没有保证。针对这一情况,拜耳公司出资开展人畜饮水项目,搭建引水渠到村民家里和学校,人畜饮水得以分开,每家每户都喝上了清洁的水。
龙头村小学一侧,有一排崭新的洗手池,几个小学生正拧开自来水洗手,边洗边聊着。这在城里孩子看来再简单不过的设施,对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还很新奇。
在龙头村村民方小英家,记者看到了新搭设的自来水管。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做饭都用自来水,方便又卫生。
穷,不一定就脏。穷,也要干干净净,要有生活品质。这,或许就是拜耳公司开展农村发展项目所秉承的理念。
环境教育开展在田间地头上
环境教育,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词。这样的一种教育,似乎多见诸于发达地区的社区、学校。
贫穷落后的地方还要不要讲环保?环境教育离贫困地区远不远?拜耳在万州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又将刷新很多人的观念。
下午两点,太阳灼人。在梨树村垂冠梨种植示范园,正上着一堂特别的课。教师是万州区农技站专家冯春手,学生是戴着草帽的村民们。
“为什么要施农家肥?因为能提高果品品质。以前我们施化肥只求果子长得多、长得大,其实这样的果品市场行情反而不好。”冯春手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村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有害,果品质量也会下降。
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培训,今年以来已经有过几次了。问及村民上培训课的意愿,冯春手说,村民顶着这么大的太阳都愿意来,当然是积极的。
拜耳企业社会责任专员戴隆说,环境教育是此次拜耳—中国农村发展项目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技术人员向村民讲述如何正确施用化肥和农药,可以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环境保护常常讲到一个词,叫源头控制,通过环评、规划等手段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而真正的源头,是人的思想意识。大山里的这堂环境教育课,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培养人的环境意识。
国际非政府组织互满爱工作人员向松骏介绍说,拜耳—中国农村发展项目采用的是社区自主发展模式,即发展何种项目由村民自主决定,比如人畜饮水项目就是村民投票决定的。
贫困山区村民看重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让人意外。而在梨树乡河马村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很多村民提出建设垃圾池,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这倒让记者感到新鲜。
“虽然并不富裕,但任何人都希望生活在干净的环境里。现在垃圾处理还存在一些难题,但这是村民比较希望做的一件事情,今年可能会实施这一项目。”向松骏说。
梨树村村民熊国林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当记者问到是否支持建设垃圾池时,熊国林认为很有必要。他说,以前是垃圾人们随手就扔,河塘、路边都有,破坏了居住的环境。如果梨树村也提出这样的项目计划,他会支持。
穷在物质上,不一定穷在精神和意识上。拜耳将先进的环保理念和实践带进大山,让村民的环境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梨树村小学,拜耳还捐建了一个再生绿色电脑教室,帮助学生提高素质,打开视野。这里的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再生、绿色这些字眼,但他们已经是循环利用、能源节约的小小实践者了。
发展的产业不能对环境有害
可持续,不只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上,还体现在对产业项目的选择上。
向松骏告诉记者,他们会帮助村民选择对环境破坏小、经济效益高的项目,比如在梨树乡河马村,当前进行的是黑山羊养殖项目。
为了解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记者来到了河马村村民李家全的家里。这是两层木头搭起来的房子,院子里养着牲畜。李家全告诉记者,他只是签订了一个合同,当天就获得了5000元贷款。他用这笔钱买了一只种羊、10只小羊,现在这些小羊就能卖到6000元。
这5000元贷款来自哪里?获得贷款是否真的如此容易?这要从拜耳采取的社区自主型发展模式说起。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国际机构在发展中国家倡导并积极探索出来的一种扶贫方式,即将资源和决策的控制权交给社区和贫困人口,通过社区构建自己的制度和规则来决定其自身发展的相关事宜。
李家全得到的5000元贷款,正来自拜耳在河马村设立的社区发展基金。而他获得贷款并非没有条件,而是经过村民集体讨论决定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拜耳为村民提供贷款的做法,正是对这句中国老话的现实注解。
拜耳大中华区总裁德友汉先生也与记者一起来到了万州。当他在梨树村的山路上散步时,记者追上他,问,您觉得环保对于贫困地区真的重要吗?他反问记者,这里穷吗?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我不觉得这里穷。
从这个意义上说,梨树村村民是富裕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上了干净的水,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踏实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