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通天河告急 长江源堪忧(一)
2012-06-08 10:08:4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1530次 评论:0
 为满足玉树重建中的砂石需求,上百家采砂场进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带,位于长江干流源头的通天河河道破碎不堪


  ◆特约记者 易遥


  5月,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结古镇一片忙碌景象。从4月起,青藏高原已迎来春季,新一年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


  今年是玉树地震第3年。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侵袭玉树,地震波及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等7个县的27个乡镇,2800多人遇难。


  2010年6月,国务院紧急出台《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简称《规划》)。《规划》要求,玉树"三年重建"工作应"保护生态,体现特色"、"充分考虑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统筹推进。


  玉树地震受灾范围均位于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腹地,其中还包含三江源和隆宝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脆弱敏感的地质生态条件和独特的藏族文化给重建工作带来挑战。


  遗憾的是,玉树重建工作进入第3年,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却几近失控:伴随大规模重建产生的扬尘、尾气、垃圾已成为高原净土上无法忽视的毒瘤,蜂拥而入的外来虫草采挖者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一座山头。


  更令人痛心的是,为满足玉树重建中的砂石需求,上百家采砂场已开进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带,非法采矿淘金之徒伺机进入,位于长江干流源头的通天河河道破碎不堪。


  以重建之名破坏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绝非任何人期待的结局。


  目击   采砂场林立,壮美开阔通天河伤痕累累


  从结古镇出发,沿214国道向东行驶约20公里,便与通天河相遇。开车往北四五公里到达通天河大桥,再往西北方向行驶,是通往拉布乡的公路。在这条沿河而建的公路上,往返运送砂石的重吨位卡车挤占了原本就不宽的道路,而所有砂石均来自通天河。


  通天河是"三江源"中长江干流上游段,上承沱沱河,下接金沙江。河段范围通常认为起于囊极巴陇,终于巴塘。因《西游记》中"横渡通天河"和"晒经石"的情节,通天河在公众的印象里总带着些神秘色彩。现实中的通天河两岸山势陡峭,水流湍急,崇山峻岭,壮观非凡。然而,震后重建开始后,大量采砂场进驻通天河,原本壮美开阔的通天河峡谷已失去昔日光彩。


  在现场,记者看到采砂场挖采砂石的方式非常粗暴:大体量开挖山体、倾泻砂石、堵塞河道。在一些河段,可以看到采砂场用石块在河道中堆积而成的围堰,围堰内水质清澈,与浑浊的大通河水形成鲜明对比。据当地人猜测,当采砂场或将河底砂石掏空,将形成青绿色的小型围堰湖。


  由于采砂场的填河、围堰行为和大量砂石的卸入,通天河部分河段截面被大大压缩,河水的实际流动范围锐减。在一些河段,堆积入河的砂石已几近堵塞河道,宽阔的河道被压缩为不足20米。由于河道变窄,导致河水湍急,流速明显高于附近河段。


  距通天河约8公里的千户祥采砂场是通天河内规模较大的一家采砂场,其采砂作业范围绵延几百米,拥有挖砂、洗砂设备数量近十台。在河岸上,还有大型泥沙搅拌设备,围网内堆积着大片高达数米的砂石堆,沿山而建的公路被往返运输砂石的大型卡车压得高低不平。


  据居住在通天河沿岸的居民介绍,通天河过去曾有过采砂场,但都因身份违法被关闭。不过,自2010年8月以来,通天河沿岸陆续出现多个采砂场,并从通天河大桥下游不断向长江源头扩散,最远可观测到的采砂场已进入保护区深处约70公里。


  笔者了解到,采砂场使许多人一夜暴富,一些工作人员和运送砂石的车队司机也从中受益颇多。而通天河采砂场林立,也给淘金者以可趁之机。玉树县环保局执法队队长青措坦承,2012年3月,执法队就曾取缔过两家非法采砂场。而即便是那些手续齐全的采砂场,大多也存在"一证多点"的违法采挖现象。

  质疑   震后重建,为保证效率就能牺牲生态环境?


  从通天河大桥向拉布乡方向14公里开始,就进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通天河大桥附近区域也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的缓冲区。


  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挂牌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天然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


  根据国际学界的共识,三江源地区生态极其脆弱,但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列入全球七大"关键生态区域"。


  为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务院发布的《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里明确提出,震后重建应对通天河所属的生态保护区"加强对生态功能退化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并要求"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破坏"。


  根据《规划》中对重建目标的设计,震后重建"应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其中,还提出"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一个大台阶"。


  不过,国家规划中对生态保护的强调似乎难以落到实处。以建筑材料为例,玉树州灾后重建地材市场监管和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地材组)副组长多加认为,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距离最近的建筑材料集散地西宁市也有800多公里路程,这一路段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常年积雪,交通状况堪忧,经常造成货物在途中滞留。


  "如果从外面运砂石进来,砂石成本至少要翻番,而且难以满足重建对砂石的大量需求。"多加说,为保证重建进度和控制成本,重建所用砂石不得不在玉树就地取材。


  根据玉树州地材组提供的数据,玉树州内共有103家获得采砂证的采砂场,大多分布在通天河附近,可基本满足重建需求。


  然而通天河采砂却使当地群众愤怒不已。他们担心采砂会对河床造成影响,引发公路坍塌;此外,由于泥沙堵塞河道,河床边山体被掏空,村民们也担心雨季的河流安全。


  有关环保人士指出,在通天河河道内采砂会改变河面宽度和流水走向,从而导致沿途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可能对当地的冻土层结构造成破坏,使得河道两侧的水渗透方式发生变化,造成植被死亡。


  而大面积采砂还会在河道内形成大量沙坑,导致下游水位下降和泥沙沉积严重,直接导致地表水水量减少。而采砂形成的掏空区如果没有相应的植被复种措施,还会导致河道两侧泥土向河中坍塌、淤积。


  另外,采砂后剩下的石料等直接倾倒在河道中,不仅对水环境造成破坏,在汛期很容易造成水患。


  对于环保人士的担忧,玉树州水务局水利水保科李科长却坚称:"通天河含砂量高,采砂对河流影响不大,河床区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