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4年里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建设纷争不断,政府重启公众参与程序 (一)
2011-03-31 22:09: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6145次 评论:0
谁是最后的赢家?  
 
日期:2011-03-02  作者:陈媛媛  来源:中国环境报 
  
     在过去几年里,北京六里屯、上海江桥、南京天井洼、江苏吴江等地相继发生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的事件。谈到垃圾焚烧这个敏感话题,很多人都会陷入焚烧技术、污染程度和选址的争论中。

  六里屯居民在走过4年艰难维权路后发现,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当地政府也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并根据民意调整了自己的决策。

  虽然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只有一步之遥,它却能改变很多人的行为和意识,最终的结局也有天壤之别。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弃建正说明了这一点。

    从4年前,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居民得知自家门口要建垃圾焚烧厂时的愤怒,到4年后,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区委书记赵凤桐在北京市“两会”上明确表示不在六里屯建设垃圾焚烧厂,居民们为政府做出的这一决定表示赞赏。但中间一波三折的反建之路常常令他们感慨不已。

  居民力阻垃圾焚烧厂

  “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也不知道究竟哪种方式能起到作用,最后,大家决定多头并进”

  2003年前后,原本属于海淀区偏远地带的六里屯迎来了房地产大开发时期,尽管知道所买楼盘1千米外是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时常会飘出臭味,但是看中西山上风上水的良好生态环境,很多人还是用半生积蓄在这里购买了居所。

  居民陆续入住新居,臭味不时拜访。2005年秋天,一则新闻让这些备受臭味困扰的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居民又新添一个烦恼。

  作为北京市规划中的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海淀区政府决定于2007年3月在此地动工建设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

  “填埋场到了使用年限,臭气就会结束,但现在又要建垃圾焚烧厂,不知道要增加多少污染?”一位居民说。因为担心焚烧可能产生的二恶英污染,周边居民一致反对建设六里屯垃圾焚烧厂。

  2006年1月,以颐和山庄、百旺茉莉园、中海枫涟山庄等小区居民为主的反建居民召开了会议,商讨对策。

  到底如何维权,居民分歧比较大。一些人提出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行政诉讼;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直接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表达诉求;还有一些人比较激进,建议用静坐、游行等抗议手段,迫使政府正视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居民权益……

  “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也不知道究竟哪种方式能起到作用,最后,大家决定多头并进。”一位当时参会的居民回忆说。

  他们借助各自的人脉关系,将反建申诉信通过邮件或手递的方式送达政府机关或相关部门。2006年12月,几名反建居民代表来到海淀区人民政府,递交反建申诉信。几经周折进入区政府后,被信访办工作人员一句“把材料留下来”便打发走了。

  这些申诉信或是石沉大海、或是被一些行政部门以不属于管辖范围为由拒绝。于是,社区周边居民在自己的窗户外面打出标语以示抗议。

  政府态度悄然转变

  尽管首次交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打开沟通交流的大门后,就没有再关闭

  面对垃圾围城,公民环境意识日渐高涨,政府意识到,垃圾焚烧正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向城市治理的新公共危机。

  “过去的公众环境维权意识没有那么高,政府征求公众意见做得不够,现在,公众环境维权意识上去了,面对公众的质疑,政府应该积极转变执政理念,与公众坦诚沟通。”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说。

  2007年年初,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管理方海淀区市政管委主动邀请居民召开会议,首次面对面沟通交流观点。

  会上,一位参会专家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反驳居民提出的《焚烧炉禁建令》的观点,当场遭到个别情绪激动居民的攻击。

  一场本意为消除居民疑惑的会议,非但没有消除疑惑,反而让居民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事后,双方都觉得这次沟通“很失败”。

  尽管首次交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打开沟通交流的大门后,就没有再关闭。
 
  “此后,海淀区市政市容管委的领导多次主动来到小区,与业主坦诚交流,探讨垃圾管理的良策,居民对政府的积极态度给予高度赞赏。”居民吴先生说。
 
  在反建的道路上,居民逐渐意识到,维权行动必须要避免采取非理性的做法,要做到有理有节。
 
  反建居民在六里屯焚烧发电厂项目环评报告上找出了多处错漏,提出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环评报告结果进行行政复议的申请。
 
  随后,4位反建居民代表应邀参加了海淀区副区长吴亚梅主持的座谈会。当天参会的还有负责城建的副区长穆鹏,区环保局、区市政市容管委、六里屯环卫站、焚烧发电项目承建方等多方负责人。
 
  “这次座谈会上,领导对我们很客气,倾听了我们的意见。”参与会谈的一位业主代表说。吴亚梅则表示,她将把意见反映上去,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已经建立,希望以后能保持。
 
  在接下来几年的反建活动中,居民代表带着最新发现,多次“拜访”了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逐渐学会了换位思考,了解了各自的苦楚与无奈。“现在和环境保护部的同志、北京市环保局领导都成为了朋友。”吴先生高兴地说。
 
  2007年6月12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这一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并全面公开论证过程,扩大征求公众意见范围。
 
  随后,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开展垃圾焚烧项目论证过程中,强化了公众参与环节,征求了周边公众的意见。考虑到六里屯垃圾焚烧厂规划的地址距离京密引水渠1千米,垃圾焚烧可能存在环境风险,政府最终做出了弃建的决定。

  弃建不应是句号

  “如果非要说谁胜利了,那我认为应该是政府胜利了,因为政府最终倾听了民意”

  对于海淀区最终弃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这一结果,六里屯居民觉得这一事件不是胜利或失败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接纳民意的问题。

  “如果非要说谁胜利了,那我认为应该是政府胜利了,因为政府最终倾听了民意。”居民老黄说。

  “六里屯居民在维护环境权利的过程中,争取了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最终促成垃圾焚烧厂的弃建和填埋场运营的改善,是他们维权行动胜利的结果,也是政府尊重公民权利的体现。”NGO人士、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毛达说。

  各方人士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为后续可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