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都市村庄”的蝶变——上海迎难而上全力推进旧区改造(二)
2012-05-21 13:41:2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85次 评论:0
;。到2008年,上海进一步推行“结果公开”试点,让老百姓可以获知基地里每户人家的补偿结果,以确保动迁政策“直筒裤”穿到底。

  2007年,上海创设了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即在地块改造前,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的,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的,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要让居民全程参与动迁方案的制定过程。”当时还是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国樑,在做首个试点“征询制”及“数砖头加套型托底”动迁新机制的390地块时,召开了10多次居民座谈会,不断调整优化安置方案,最后仅28天动迁签约率就突破规定的66.7%。动迁协议签订首日,签约率近四成。

  在390、115基地以及虹镇老街基地办公室,立着几个电脑触摸屏,这是安佳公司和上海中虹集团动拆迁实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设计的信息查询系统,居民可随时查询相关政策,动迁居民的房屋、人口、补偿安置款,以及最新签约情况等信息,经办人输入居民基本信息,电脑自动生成电子协议,一经签约即时锁定、即时公开,“整个过程都晒在阳光下,作假不得。”中虹集团动拆迁公司总经理陈重五说。

  阳光动迁,赢得民心。在杨浦区153街坊,自2010年12月6日正式启动旧改,到次年3月8日,短短3个月,签约率便实现百分之百,没一户强迁,没一户上访。 

  居住圆梦  城市更美

  ——旧区改造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蒋建忠一家面临旧区改造时,第一个签下动迁协议。原来建国东路的老房子,居住面积约38平方米,结构老化,每天马桶拎进拎出,“一直盼望着能住新房子,旧区改造终于圆梦了!”妻子范文伟很开心。现在他们住两套一室一厅,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小区环境好,生活、交通都很方便,心情就像小区的名字:高兴。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有130多万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1年的6.6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7.5平方米。

  旧区改造圆了居民多年的住房梦,也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普陀区曾有“两湾一宅”:潘家湾、谭子湾和王家宅,是上海内环线以内最大、最集中的棚户区,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曾创造当时上海动迁历史上投资量最大、拆迁范围最广、人口密度最高、拆平速度最快等多项纪录。昔日破旧不堪的“两湾一宅”,今天变成了上海明星住宅群——“中远两湾城”。

  如今,上海又将旧区改造的范围扩展到郊区城镇。“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启动和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城中村”改造和国有农场职工危旧房改造。

  “旧区改造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上海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要时刻惦记着那些依然居住在旧区中的市民,从群众利益考虑,从群众意愿出发,依法依规,尽最大努力推进旧区改造。”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说。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