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quo;
谈到将办公场所迁出红墙,晋宏逵认为,这个措施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博物院的功能。 那么,办公区迁出红墙后去哪里安置?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是通过建设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和海淀区上庄综合业务基地,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这样做“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而且还可以将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建设成为文物科技保护长廊,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适当开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紧贴内金水河北段。4月5日,记者在其建设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砖瓦标明了材质、用途,分别堆放。据悉,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批准,已经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准备实施。 办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处位于海淀区上庄西玉河的故宫综合业务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表示,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能够搬离故宫,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红墙外也会合理规整并开放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皇室收上来的诸如皮毛、丝绸、茶叶、白银等物资,每种都需要有库房。这些库房,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就已经整理了许多。现在随着大修的开展,又有许多腾出来变成展览空间了,比如体仁阁和弘义阁。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办公场所全部迁出红墙,合理调整布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有些人想象所有管理机构全部搬出故宫了事,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晋宏逵说,“但另一方面,这个事情做好,也确实给故宫博物院增加了新的开放空间。比如,现在用作办公场所的南三所,过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里面保留了地炕等设施。还有现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宁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们住的地方,本身有很凄凉的感觉,和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一样,有特殊的风貌。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大家对皇宫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晋宏逵还提到,在规划大纲中,右翼门外西侧一块空地,原是内务府,清朝灭亡以后房子陆陆续续都拆了,这块地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如果把建筑面积和建筑周围的面积都包括在内,将来开放区域占整个故宫的76%,是很有希望的。”(姚冬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