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标志着环保部门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彰显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科学应对环境事故和自然灾害
近年来,我国环境突发性事件进入高发期,自然灾害频发,科技支撑在突发性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处置方面的研究作用显著。一是2005年底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组织“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项目研究,为国务院决策及对俄罗斯交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二是2008年1月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积极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对技术措施》。三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组织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编制灾后环境应急相关技术指南、研究报告19项,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安置重建工作。四是对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积极开展事故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后续的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和恢复、责任追究以及民事赔偿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五是对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紧急组织专家开展生态影响评估工作,形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为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环保科普工作丰富多彩,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申报与评审暂行办法》,并命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12家单位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发展势头;各地环保系统普遍加强了科普工作,形成了一支规模相当、专业水平较高的环保科普人才队伍。
标准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环保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是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及原国家环保总局加大各类环保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力度,强化环保标准的“导向、依据、规范”作用,环保标准体系建设为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持环境管理 健全环保标准体系
环保标准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制定发布国家环保标准584项,占1973年我国首项国家环保标准发布以来累计总数的40%;依法制定、备案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80项。
技术管理体系支撑重点工作
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提出将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的手段之一。为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紧密围绕环保重点工作,以支持环境管理、指导技术进步、支持环保产业为原则,在建章立制、技术指导文件的制定、技术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环境技术管理工作初见成效,确立了以技术指导、评估和示范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完成了56项环保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
建章立制,推动规划及制度建设,为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一是发布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环境技术管理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任务。二是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制修订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并组织开展了宣贯和培训,对环境技术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
围绕重点,打好技术组合拳,为减排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环境技术管理为火电污染、COD污染、重金属污染、农业污染等控制,以及污泥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的环境管理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第一,围绕火电行业,针对我国拟开展氮氧化物控制的工作思路,结合火电行业的综合污染控制,一是及时制定并发布了《火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政策》、《火电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非催化还原法)等工程技术规范;二是建设了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三是启动了《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修订工作以及氨法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通过上述工作,火电行业技术文件已基本配套齐全,将为火电行业污染控制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第二,围绕农业源环境污染问题,一是组织召开了农村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全面梳理和探讨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相关问题;二是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三是建设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四是开展了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报告等文件的编制工作。上述工作将为我国农业源污染防治提供完善的技术基础。
第三,针对COD污染和氨氮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造纸、氮肥生产、味精生产、垃圾渗滤液等,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国造纸行业排放标准宣贯会和污染防治技术交流会,研讨造纸行业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及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示范情况,在全国环保系统和造纸行业引起较大反响;二是启动了制浆造纸、氮肥生产、味精生产等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发布了《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和《酿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
第四,针对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一是组建了有色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工业烟尘污染防治技术中心;二是召开了铅污染防治技术交流会,形成了“我国铅污染防治瓶颈问题解析及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图”建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征集工作并发布了重金属领域的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四是发布了《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我国锰三角整治和锰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五是正在开展铅冶炼、铜钴镍冶炼、铝冶炼、电镀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件的编制工作。
第五,针对新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建设了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发布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作为污泥处理处置的第一批技术指导文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导了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我国下一步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
形成体系,为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保证
一是借鉴国际上的管理经验,在我国首次发布了污染防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