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中药再不能斩草除根(二)
2012-03-02 14:01: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1860次 评论:0
70%。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说,曾经遍布淮河以南半个中国的石槲(中药脉络宁的主要原料)目前在我国已没有经济产量了,所需药材主要依靠从越、泰、缅等国进口。由于有不少药用植物还无法人工栽培,人们担心无节制的市场需求随时都可能让这些物种消失。


  隐患二:中药材大量采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冬虫夏草可谓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物种,而世界冬虫夏草98%的采挖量来自中国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每到虫草采收的季节,当地人都会组成一支庞大的"挖草军团",奔赴3000米~5000米的高山上采挖珍贵的虫草。有关资料显示,仅三江源保护区1年就有12万人参加。


  2010年,记者到青海省西宁市采访时,出于对于虫草这一古老而神秘药材交易的好奇,曾专门到西宁虫草市场的集散地进行探访。勤奋路是西宁虫草市场的集散地之一,在前后不到1000米的街上,集中了100余户商铺。


  记者在跟一些商户交谈中了解到,每年夏季和春节前两个交易旺季,这条街每天完成1吨多的虫草交易,成交金额近5000万元。一部分虫草由零散的挖草人之手汇集到大的虫草交易商手中;另外更大的部分,则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虫草交易商带走。


  而这样一条街,仅仅是当地200余家虫草交易商的集散地之一。


  虫草的采挖,带来的是令人喜忧参半的景象。近两年,青海西藏的牧民在每年夏天50天虫草采挖期的收入,约占全年收入的1/3甚至更多。虫草经济,已成为当地很多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青海省境内,虫草的滥挖现象触目惊心。据保守估计,每年进入整个三江源保护区内的"挖草大军"最少在10万人以上,而果洛州全州常住人口也才10多万。尽管政府禁挖限挖,但仍阻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


  虫草滥挖的直接后果,除了使青海省境内部分地区的虫草资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外,更冲击着高原生态环境。


  李俊生告诉记者,冬虫夏草的采挖季节正是高原草甸草原万物复苏的生长期。若不控制采挖规模、不采取有效的采挖措施,每采集一根虫草,都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其直接后果是不但造成虫草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且虫草采挖区本来就稀疏的植被被破坏后,裸露的泥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李俊生说。


  在西宁采访时,一些专业人士向记者介绍说,挖虫草,一般工具是专用的镢头和小铲。发现虫草后,为不破坏虫体,人们就将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因而每条被挖出的虫草都会在草甸上留下一个十几厘米见方、9厘米左右深的坑。


  以前人们挖虫草还要留下一些做种,不一次挖尽;但现在人们恨不得一下子挖出所有虫草,极少有人会将草皮和土回填。这样一来,挖一根虫草最少要破坏3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而采挖过程中被践踏、碾压的面积更大。为了找到一根虫草,一个人必须在苔原上反复徒步几小时,鞋底会践踏好几亩草地。


  除植被破坏外,成千上万人挖掘留下的空洞,也大大加快了雨季中水土流失的速度。


  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冬虫夏草第一人"的沈南英教授上世纪60年代曾做过一个实验:在青海省玉树地区采挖了一根虫草后,有意留下一个拳头大小的土坑。40年过去了,这个坑的植被不仅没有恢复,还扩大了。


  曾有人计算,青海"三江源"地区每年因挖虫草被破坏的草原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如今的果洛州牧区,广阔的草山上满目皆是松散的泥土和挖掘虫草后留下的洞穴,给高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不仅是虫草,甘草、麻黄、防风等中药材在采挖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荒漠地区,盛产甘草、麻黄、防风等固沙中药植物,其中甘草根茎深达10米左右,可覆盖6平方米土地,防风固沙作用极为显著。由于管理无序,滥挖滥采,导致甘草空前浩劫。


  在宁夏同心县的甘草收获季节,每天数千人上阵,每挖1公斤甘草就要破坏60平方米的植被,40多天破坏了800万亩的草原,1.5万亩草场千疮百孔,造成草原严重沙化,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俗称"沙漠人参"的寄生药材肉苁蓉,以前广泛分布在新疆昌吉市、吉木萨尔等地。但由于遭到人为的乱采滥挖,现在成片的肉苁蓉很少见了。同时,采挖一株肉苁蓉就要破坏3平方米的沙漠植被,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速了沙漠化扩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宁夏沙漠地区大量采挖甘草等沙生植物,使得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李俊生说。


  隐患三:药用植物濒临灭绝引发生态链种群消失"蝴蝶效应"


  中药材的无序开采,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更会引发"蝴蝶效应",导致相关物种也迈向消失的境地。


  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中华虎凤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中华虎凤蝶的生存依赖于一种叫杜蘅的植物,杜蘅的花期很短,而且成长较难,因此虎凤蝶的分布便被限制在有杜蘅分布的很狭小区域内。


  2011年,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所在秦岭调研时,发现中华虎凤蝶的寄主植物杜蘅被大面积采挖后,中华虎凤蝶也开始大量锐减。参与了调研的李俊生对记者说,中华虎凤蝶的寄主植物杜蘅又叫"白细辛",是中药材和调料,随着市场价格的走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挖采,在太白山数量已经下降了90%,相应的中华虎凤蝶也下降了90%。


  类似的情景在其他中药材植物上也能见到。如多种马兜铃是近20种凤蝶的寄主植物,由于采挖马兜铃对很多种凤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红景天是多种绢蝶的寄主植物,由于藏药需求,被大量采挖,使得红景天数量急剧下降,相应的寄主绢蝶、小红珠绢蝶的生存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也表示出了提忧,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个~30个物种的危机,如不紧急抢救保存,丢失的基因将一去不复返。

 

  出路: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濒危动植物利用和管理

 

  当传统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碰到环保新问题时,如何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些专家指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保护中药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应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群,以满足生产需要。


  在李俊生看来,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采集利用监管,并研发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人工繁殖,是保护野生药用植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同时,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牵涉到方方面面,管理难度很大,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濒危动植物的经营利用和保护管理。


  据了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