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一进院大门、
东房翠珍堂及东部院墙修缮 48 北京法源寺西小院(西方丈院) 修缮 49 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复建 50 粮食店街第十旅馆修缮 51 法国兵营旧址围墙抢险 52 正金银行旧址 53 茅盾故居 54 朝内南小街439号近代建筑 55 欧阳予倩故居 56 东直门外清真寺 57 雍和宫 58 比利时使馆旧址 59 蔡元培故居 60 英国使馆旧址 6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62 黄米四合院 63 宣仁庙 64 美国使馆旧址 65 宏恩观 66 奥匈使馆旧址 67 孔庙 先师门及院墙、影壁, 集贤门及院墙,临街消防门 68 东堂(王府井天主教) 69 原崇文区基督教堂 70 历代帝王庙 71 醇亲王府 72 宋庆龄故居 73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74 辅仁大学 75 涛贝勒府 76 火神庙 77 百万庄墓园石刻 78 醇亲王府南府 79 富国街3号四合院 80 西交民巷87号 北新华街112号 81 圣祚隆长寺 82 为宝书局 83 旧式铺面房 本版制表/吴千千 修复背景 北京 “凸”形城廓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传统都城多呈规矩的方形或矩形,惟独北京城为“凸”字形。相传,这与明代奸臣严嵩有关。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元大都。这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后来,明代将元大都北城墙废弃后,在南五里新建一城墙。永乐时又将南城墙向南移了二里。1553年,嘉靖帝下令兴工修筑外城,当时明廷财政拮据。严嵩到工地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 “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形成了“凸”字形。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对城墙进行了拆除,造成了历史遗憾。 修复意义 让古都“凸”形骨架凸出来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市内分布着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含世界文化遗产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经元、明、清数百年建设发展而形成的北京古都,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独特规划、整体格局、传统空间和保存至今的重要历史建筑群上,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古都的恢宏气魄。此次启动的两项工程,预示着对古都城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保护。 保持恢复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亮出了古都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结构。“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相当于为古建祛病延年,让每一处由人类生活史和城市发展史交汇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葆青春。每年投资10亿元,足以看出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之都、以古都为载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和力度,在全国首当其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