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由于成本转嫁不出去,油品升级进展缓慢,致使油品成了改善空气质量的短板(二)
2012-02-03 10:26: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2617次 评论:0
的汽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41.1%,国Ⅱ汽车占25.5%,国Ⅰ汽车占20.6%,其余12.8%的汽车还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鲍晓峰告诉记者:“有关数据表明,改用符合国Ⅳ排放标准的燃油后,在用车的污染排放强度将下降10%左右。”


  专家表示,要实现机动车污染减排,必须“车油一体”:一方面要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这需要汽车行业对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燃油品质,降低油品硫含量。清洁的排放技术需要同样清洁的燃油来保证,只有这“两条腿”相互协调、步调一致,才能让机动车污染减排走上良性轨道。但现在,油品“这条腿”瘸了。


  2005年,国家第四阶段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重型车和轻型车达标的最后期限分别为2011年1月1日和7月1日。但是,按这一标准生产、销售的国Ⅳ车辆却面临好车吃粗粮的尴尬局面,因为原本应与排放标准配套并先于排放标准执行的油品标准“千呼万唤不出来”。


  直到2011年5月12日,满足国家第四阶段汽车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标准才发布,比汽车排放标准晚了整整5年,还设置了3年过渡期。也就是说,要到2014年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供应满足国Ⅳ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根据国家标准委网站的信息,满足国Ⅳ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柴油标准还处于起草阶段,计划于2012年完成。


  “我国的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我们炼油厂生产的汽油质量与国外水平相比差两到三档,柴油质量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四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柴油硫含量排名中,中国排在72位。”在2011年9月举行的2011中国清洁燃料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曹湘洪没有回避燃油品质存在的问题。


  他承认,加快油品清洁化步伐,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要求,但这也是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为燃油供应不利,环境保护部在2010年年末复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第四阶段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推迟了一年,将第四阶段轻型柴油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日期推迟了两年。


    技术到底是不是障碍?


    油品先行是欧美日等国在机动车污染减排中的成功经验


  硫含量是车用燃油标准的一项标志性环保指标,各国提高车用燃油标准的主要任务就是降低硫含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国内炼油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脱硫的相关工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地区已能够供应基本符合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燃油。


  目前,中海炼化惠州炼油分公司的柴油已经达到国Ⅳ标准,部分柴油甚至可以达到欧Ⅴ标准。待汽油加氢装置投产后,其汽油产品也能达到国Ⅳ标准,这一装置预计2012年下半年建成投产。中海炼化惠州炼油分公司总工程师吴青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具备相应的油品脱硫技术,如催化汽油加氢脱硫、汽煤柴加氢精制、蜡油加氢裂化、重油加氢处理等。要满足国Ⅳ排放标准要求,除脱硫外,还要在提高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等方面进行工艺改进。”


  鲍晓峰强调,提高燃油标准是确保机动车采用先进污染控制技术、满足排放标准要求的前提,油品中的硫含量、芳烃含量等是影响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指标。机动车的排放控制水平越高,排放控制系统对燃油中的有害物质越敏感,对燃油质量的要求也越高。


  油品先行也是欧美日等国在机动车污染减排中的成功经验。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油品过渡,美国在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的前6个月就要实施相应的油品质量标准,保证油品不会对机动车的新技术产生损害。在日本、部分欧洲国家,甚至在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前5年就已经实现了油品升级。


  如果好车用差油,会有什么后果?鲍晓峰说:“国Ⅳ的汽油车用国Ⅲ汽油时,三元催化转化器虽然不至于马上损坏,但比使用国Ⅳ汽油的排放高是肯定的。长期使用国Ⅲ汽油,在国家标准规定的8万公里耐久期间内能否保证一直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目前无法确定。”


  相比汽油车,要达到国Ⅳ排放标准,柴油车的改动更大。重型柴油车主要使用SCR(选择性还原装置),轻型柴油车主要使用DPF(颗粒物过滤器),而这些净化装置对燃油硫含量非常敏感。使用高硫燃料不仅会直接影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还会使催化剂中毒失效,影响排放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严重影响减排效果。


    垄断就能死扛不升级?


    难以通过油价转嫁成本,两大油企缺乏升级动力,造成国内油品标准升级缓慢


  为什么掌握了相关技术,油品却迟迟不能升级?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的回答一针见血:“造成国内油品标准升级一直滞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油品升级成本分摊问题。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油品升级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大石油巨头的态度。但在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中石油、中石化难以通过油价转嫁成本,这导致两大油企缺乏升级油品的动力,也导致国内油品标准升级缓慢。”


  据介绍,车用汽柴油由国Ⅲ标准升级为国Ⅳ标准,成本上涨为每吨160元~200元,相当于每升0.12元~0.15元,每吨柴油成本大概要增加200元/吨,初步估计三大石油炼化企业将产品全部升级为国Ⅳ,投入要达到500亿元。


  “石油企业希望,把油品质量升级方面的投入能在成品油价格上找回来,这是油品质量升级的关键所在。”鲍晓峰说。据了解,对于北京市场供应的国Ⅳ燃油,北京市发改委在油品价格上给出了上浮0.13元/升的政策,油品增长成本实际由使用者承担了,供油企业具有较大积极性。


  在石化企业看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设备改造是一种负担,因为在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这种投入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可是,成本无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