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营地。雪后两天天气很好,考察队抓紧时机派出小分队继续南下,然后向鲸鱼湖进发。
6月18日下午4点,考察队到达鲸鱼湖西北岸,采完水样后向南前进,各组分别调查,并考察了第四纪火山口。此外在鲸鱼湖附近发现柯氏鼠兔的一片新分布区。晚上向南10公里处扎营。第二天早晨,天气突变,下起大雪,考察队及时收营回撤,并于6点前回到了阿其克湖营地。
6月20日,考察队向木孜塔格峰下的兔子湖营地进发了,这里是藏羚羊产羔集群地。笔者已有10年没到达过这一区域,去年香港“中国探险学会”考察队专程来这里也没能进去。这次没想到刚进入这里就被成群的雌藏羚羊挡住了去路。为了不打扰产羔地的藏羚羊,考察队就地扎营。
随后,动物组马上投入到工作。由于动物数量太多,苏博士建议将路线调查法改为定点扫描计数。笔者没有想到时隔10年后木孜塔格峰下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增加了这么多,分布范围也扩大了不小,营地周围全是待产的藏羚羊妈妈。笔者在3天时间里就观测到了两只小羊,这表明产羔期已开始。
为不打扰这里的宁静,考察队完成任务后就快速撤离了兔子湖地区。
除藏羚羊外,笔者注意到西部的动物没有东部多,但这里的高原地貌却别具一格,在此仅有的高原喀斯特地貌,衬着动物身影更显神奇。此外,藏羚羊的数量和分布明显高于往年,阿其克湖畔的藏羚羊又回到了过去的栖息地。
完成藏羚羊产羔繁殖地的考察之后,根据天气的变化,队长决定连夜下撤,考察队经过28小时的连续行军,下撤到了阿达滩检查站。
这次考察,不仅三大有蹄类动物数量增多让人心生欢喜,还有许多动植物方面的新收获:除新纪录种外,还有多个新种发现;这里的鸟类记录由80多种增加到120多种,植被种类在300种左右,未发现植被或植物群退化现象。
截至目前,整个综合考察工作还在继续,最终的科学考察结果将形成考察报告。笔者期望,这份报告将开启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的未来。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小资料]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3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南隅,地处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省区交界处,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中国国内第三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周围被高山隔阻,气候寒冷缺氧,人迹罕至,保留着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种群、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原生态类型。目前,保护区内已经发现的野生动物有359种,高寒植物267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7种。
考察队走入阿尔金山保护区的西部地区,这里的高原地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