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南下陷车
教训让考察行动更谨慎
在依协克帕提中心站卡的这些天,考察队有吃有住,还可以看电视,手机也有信号,通过无线网络电脑还可上网。笔者深深感觉到,随着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大了投入,如今的自然保护区条件已是今非昔比。
6月10日,考察队向卡尔墩、大九坝草原出发,在全队集结待发那一刻,场面非常壮观:作为指挥车的依维克越野房车排在前面,然后是四驱大卡给养车、清一色草绿骑士越野车及皮卡车,再加上水陆两用车,整整有7辆车。这也是为前往保护区西部进行考察前对各车辆的越野性能进行的一次考验,以确定最终西行方案。
一路行经沼泽、草原、沙山,还有大小沙河,各辆车都在经受着考验。笔者最担心的是越野房车,最不怕的是曾多次穿越无人区的四驱大卡。当我们正夸奖四驱大卡如何力大无比时,没想到最牛的车却陷了车。就在全队冲出最险的大沙河上到南岸后不久,排在队伍中间的给养车陷入了一段松软地。
陷车并不可怕,笔者过去在西部考察时一天不陷车都是不正常的事,可怕的是驾驶员自认为车的马力大,还有绞盘,就来回地冲,使车底盘全陷了进去。为了拖出这辆车,考察队把所有车排成队来拖,可这辆车却纹丝不动,大家这才意识到全队1个月的油料和给养都在车上,车太重了,根本出不来。没想到初到高原,大自然就给考察队来了个下马威。
最后大家还是采取在西部考察时采用的最原始的挖车方式:卸去给养,用千斤顶一点点地支挖4个轮胎,再用石块垫。原计划中午到达目的地、下午开始野外工作的安排全都被打乱,初上高原的队员们承受了超强度的考验。整整8小时过去,车还在原地没动,这时天色已晚。多数队员已到达卡尔墩站卡旧址,在那里建立起野外中心营地后,又派人支援我们。
在大家的协作下,卡车底盘脱离了地面,但垫起来的前轮又下陷不少,能否一次出来就是这一下午劳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队长已做出车拉不出来就暂时弃车的决定。依维克车的绞盘这次派上了用场,没想到一举成功,车救了出来。
接下来又要把给养装上车,幸好有人坚持没卸油料,否则再没力气把这些重物装上车了。到达营地已过晚上12点。有了这次教训,考察队的行动更谨慎,计划更周密,除小分队出去有小陷车的情况外,再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故。
卡尔墩和大九坝草原
动物众多如同非洲大草原
卡尔墩、大九坝草原连续几天都是好天气。考察队员们早晨起来,先架设基地电台和天线,10多米高的天线在营地中非常壮观,覆盖调查区的周围,确保各分队的通信联络和安全保障。
早餐后,考察队对大九坝草原进行了考察。笔者注意到,沿途动物种类相当多,包括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动物,还发现了许多鼠兔和猎隼。此外考察队单车还沿大九坝河探查了去西部的道路,若能从这里过去,去西部的距离将大大缩短,但这条道路只是冬季的季节性通道。在返程中,考察队发现并拍摄到了雌性藏羚羊向西迁徙的大群体。
考察完大九坝草原后,考察队的下个目标是保护区南部一座叫库鲁克皮提力克塔格的山,维吾尔语是“野牦牛多得象身上虱子一样的山”。动物组一条样线下来就见到了700只~800只野牦牛,另一组采集了高山草甸土土样和山溪水样,笔者所在这一组记录到了棕熊及其精彩影像。
午后,考察队向东部牛头沟方向行进了30余公里,在沟口以北发现了10多只野牦牛头骨,据说这是保护区建立之前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猎杀的野牦牛。向北行进,又发现8只狼和许多野牦牛、藏原羚。这时电台上传来消息,另一个组又发现了狗獾和熊,此外还发现了大群岩羊。而狗獾是这两次科考在保护区发现的新纪录种。
考察组不仅在库木库里沙漠的沙湖、沙泉和沙山上发现许多野牦牛群,见到最多的还是库鲁克皮提勒克山上的野牦牛群,这里是保护区东部野牦牛最集中的区域。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在保护区野牦牛3大分布区中位居首位。
在青藏高原,野牦牛和家牦牛的交流增多,已影响到野生牦牛纯正血统的保持。而这里的牧民都不养牦牛,所以被公认为野牦牛基因最纯正的地方,值得保护和研究。多年来香港“中国探险学会”和国际专家都在支持和帮助野牦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多得无法形容,然而也只有在冬季才能见到最多的动物。每逢冬季,卡尔墩、大九坝草原就如同非洲大草原,无数的藏羚羊、野牦牛和藏野驴在此集群,交配繁殖,这也是考察队选择冬季进行调查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探大沙湖
寻找野牦牛的老窝
6月13日,考察队回到中心站卡,成功地在天气变化前完成远征卡尔墩的行程。返回途中,笔者就与队长商议再探大沙湖的计划。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中心站卡旁的野牦牛每天都要翻到对面沙山背后,这里是不是它们的老窝?大沙湖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些都是保护区长期以来的未解之迷,真想探个究竟!
求勉雷克雪山前的小沙湖西头有一个出水口,这条沙河延伸到了沙山深处,将沙山一劈为二,与其姊妹湖大沙湖相接。2008年笔者在考察时曾试探寻找一条进去的路,但不是在高大的沙山前退了下来,就是被阻挡在沙河泥沼之中。最后只好弃车徒步,顺沙山向西北侧的沙山顶爬去,上去后视野顿时开阔,看见下面的河谷开始变宽,但前方被山梁上的一座山峰挡住。没想到1个小时后到达那里,却发现沙河向北转了,前面又一道山挡住了视线。继续向前,结果是过了一山又一山,始终没能见到心目中的大沙湖。
考察队这次计划从沙山东段北坡选一处低凹处开车上去,由于其他组有别的任务,最终过去的只有笔者所乘的一辆单车。左转右转盘旋向沙山上行进,车辆最后停在了半坡上。
大家徒步继续向上,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翻越了整整3座大沙山,笔者和另外一个考察队员于光两人走到最后的目的地。看到不远处的大沙湖,我们兴奋极了,用望远镜观察湖边的地形地貌,在两湖之间的是一大片沼泽湿地,野牦牛多集中在此。这时实在无力下湖采水样了,看着天气突变,决定拍摄完沙湖就回撤。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间风暴和雨雪交加,在回来的路上越走越累。经过整整6个小时急行军,才回到了车边。上车笔者就要了一杯热水,此时才感觉身体在打寒颤,回到营地就一头扎进被窝,心想着这下就去不了西部了。
由于这场雨雪一下就是两天,使得考察队西进的计划一时受阻,笔者也借机恢复了一下体力。
考察西部
顺利完成考察计划
西进的道路艰难而险峻,考察队在雨雪没有完全停止的情况下,6月16日冒险出发,走了两天才穿过风尘口到达阿其克湖东南岸的目的地。安营扎寨的那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