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重大发现。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942亿立方米,较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从“十五”末的世界第14位跃升到第6位。 《动态评价》还获得了全国油气资源潜力的最新认识:6个盆地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相对于“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比“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分别增加116亿吨和21亿吨,探明程度36%,储量产量稳定增长具有资源保障。其中,渤海湾盆地滩海、海域中深层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盆地地质资源量由225亿吨增加到277亿吨,可采资源量由55亿吨增加到66亿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特低渗储层开发技术的进步拓展了资源领域,地质资源量由74亿吨增加到129亿吨,可采资源量由17亿吨增加到25亿吨。北部湾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净增7.6亿吨,增长了一倍;珠江口盆地净增1.3亿吨。但是,石油资源品质变变差,低渗、稠油、深水、深层资源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比“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分别增加17万亿立方米和10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18%,储量产量快速增长,资源基础雄厚。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使得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由4.7万亿立方米增加到1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2.9万亿立方米增加到8.9万亿立方米。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地质资源量由5.4万亿立方米增加到9.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3.4万亿立方米增加到5.8万亿立方米。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净增0.57万亿立方米,珠江口盆地净增1.22万亿立方米,琼东南盆地净增0.72万亿立方米,北部湾盆地净增0.07万亿立方米。然而,天然气资源中低渗、深水、深层、含硫化氢的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在分析油气资源地质资源量增长的因素时,《动态评价》指出,从“十一五”动态评价的6个盆地看,油气资源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勘探投入增加。2004年~2009年,渤海海域实施二维地震1万千米,三维地震1.6万平方千米,钻井198口,勘探工作量大增,获油气新发现33个。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累计实施二维地震3.7万千米,钻井3873口,获工业油流井1452口;天然气勘探实施二维地震7.6万千米,钻井1267口,获工业气流井588口,钻井数几乎等于全国其它盆地天然气钻井数之和。截至2007年底,四川盆地所有勘探区块的二维地震测线已全部覆盖,测网密度达到2000米×2000米,全盆地累计完成二维地震25万千米,三维地震1.3万平方千米,各类探井3553口,获工业油气流井1456口。 二是地质认识不断深化。由于渤海湾盆地砂岩隐蔽油气成藏理论不断深入,综合识别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岩性油气藏连片分布,从而获得了油气成藏新认识、新模式,即渤海中深层是寻找优质油气藏的重要领域。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同期发育了大规模三角洲砂体,与优质运聚条件构建了盆内大面积石油资源基础。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强度控制天然气分布范围,沉积相、成岩相带共同控制了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分布,奥陶系古岩溶台地展布控制含气规模。这些理论认识的突破,为获得万亿立方米大气田奠定了重要基础。四川盆地东北沿开江-梁平海槽台地相长兴-飞仙关组礁滩复合体富含天然气,是寻找大气田的新领域。以岩性理论为指导,认识到大面积岩性是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之一,实现了从局部构造勘探向大面积岩性勘探的转变。南海北部构造特征和有利的继承发育坳陷,确定了北部深水区主力烃源岩是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煤系和海相泥岩,新构造期断裂活动强的单元油气易发生垂向运移,并在凹中隆构造圈闭中成藏。 三是勘探开发技术进步。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不断提高,测井技术进步使渤海低阻油层得到有效识别,解放了这部分资源。水平井钻探、压裂技术等低渗透油气藏的技术突破使鄂尔多斯盆地勘探领域进一步扩大,低渗透储量有效动用的下限已下降到0.1毫达西,使得长期认为无开发价值的资源量获得了解放。山地和碳酸盐岩地区地震技术、深井快速钻探技术、裂缝储层综合描述和缝洞预测等勘探配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四川盆地低效气藏的勘探开发成功率。大胆尝试深水勘探,相继发现了珠江口、琼东南深水天然气田。 “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的能源规划目标。从增加的资源潜力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迎来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石油年产量2亿吨以上水平将会持续更长时间。”彭齐鸣欣喜地说。
未来20年“双量”增长空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