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近乎裸奔的海上资源运输线 (一)
2011-09-21 13:45:56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小屋清风 【 】 浏览:2315次 评论:0

 商务部网站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的562.6亿美元、英国的110.2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同时,至2010年年末,我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的投资覆盖率分别为90%和85%。2010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其中,资源能源是并购的重点领域。
  另据国家发改委网站的数字,截至2010年,我国的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涵盖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项目,原油生产能力达到8500万吨/年。另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已在31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油气项目,在其中20个国家获得了权益油。业内人士披露,“中国过去接近60%的收购都发生在政治敏感地区,驻地在中东和非洲的海外投资项目曾占到总数的近一半,东南亚也在20%以上,欧美占15%,拉美占10%左右。”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投资仍主要在中东、中非洲、中亚等地,但这些东道国由于种种原因,多处于各种冲突之中,特别是在非洲,由于历史问题、种族纠纷、宗教冲突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政府更换频繁、政策不连贯和来自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财产征用造成的政府违约风险较大,再加上大国利益争夺,使我国油气企业在当地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事实上,正如路透社报道,面对利比亚动荡和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在公司人员和石油投资项目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在利比亚的油气生产作业,封存有关设备,并从利比亚撤离391名中石油员工”。
  利比亚的动荡提醒我们,我国在北非、中东等地区的油气合作的风险不可低估。“一旦出现局势动荡,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威胁,而利比亚局势动荡对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只是中国海外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隐患的冰山一角”。
  还有一个隐患,那就是我们从海外进口资源的运输线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量大约有95%要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进口石油通过海洋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资源的来源地既包括尼日利亚、苏丹等诸多非洲国家,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30%左右;也包括伊朗、沙特、伊拉克等中东国家,来自海湾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进口占60%,伊朗和沙特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石油来源国。此外,我国还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家有油气供应合同,从智利、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进口铜矿、铁矿、铀矿及煤炭等。这些能源与矿产资源也都是通过海洋运输运回国内,而且绝大多数要通过马六甲海峡。
  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往返于中东、北非地区的商船有4000艘~5000艘。这些商船大都要经过一些海上冲突和危机频发的地区,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还是亚丁湾、索马里,这些水域大都是海盗活动猖獗的地方。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一些商船及海员常常被海盗劫持,不仅物资被海盗瓜分,我们往往还要动用外交资源甚至花费重金赎回这些海员。由于缺乏有效保护,不少海员都谈“盗”色变,很多人不愿意出海到上述地方。
  可见,海上交通线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经济大动脉,也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核心利益。但我国的海上能源资源运输通道并不安全,或者说,即便说现在是安全的,也不表明未来就一定安全。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认为,运输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软肋”,具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运输方式的不安全。由于运力不足,目前,国内油轮承担的运输量不足1/5,其余全部依靠外轮。一旦出现政治风险,大国即便不选择封锁运输通道的方式,也很可能对承担我国原油运输任务的国外运输公司予以经济制裁,这就等于封锁了我国的运输通道。二是运输通道的不安全。在多数情况下,过境运输出现的问题都与政治原因有关。面对残存于东亚地区的“雅尔塔体系”,面对似有似无的三条“岛链”封锁,面对海盗出没、航道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我国尚无破解之道。
  大家对于这则报道一定不会陌生:“在菲律宾苏比克湾附近,中国海军一艘潜艇与美国一艘军舰携带的拖曳声呐相撞”。对此,有专家分析,相撞事件表明,在包括南中国海海域在内的几乎全部中国战略海上出口或敏感能源通道上,美国一直都处于“备战状态”。我国周边海域、关乎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水域,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谋求控制我国的“布控区”和“战备区”。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家门口”被一条从日本往南、经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岛链”所“围困”。中国军舰要进入太平洋,必须经过这些岛屿之间的某个“咽喉”。此外,中国商船和海军要远航至中东和非洲,必须经过同样逼仄的、被战略家称为东亚“倒长城”的马六甲海峡。
  有关专家明确指出,美国与印尼、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近年来加大军事合作,就是因为该地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争夺和控制的战略通道上的战略目标。美国针对中国构筑由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组成的“第一岛链”,目的就在于控制中国的太平洋通道。而美国通过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则可以在最近距离上“堵住”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最后一道缝隙”。
  专家分析,我国的能源战略通道“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长远的、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我国海上石油通道安全的最重要的隐患。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国因素。多年来,美、日、俄、印等大国为控制马六甲海峡一直在进行明争暗斗,使得该地区已成为当今全球石油通道热点中的“沸点”。虽然近年来我国海上力量有所增强,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军的实力尚不可能强大到足够保障海上石油进口命脉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运输还要受制于人。二是安全因素。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的海盗活动依然猖獗,对马六甲海道形成一定的威胁,而其与我国南海共同形成的海盗犯罪活动,又无疑增大了我国南海海域运输线的风险。
  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东北亚和西南亚两个重要战略区的中心地带,是必须掌控的通道。美国人明白,这里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给线,又距台湾海峡、中国南海较近,因此,“控制中国石油的最重要的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对美国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我国南海海域。我国南海问题近年来已受到国际性关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