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探索农村公众参与环保新模式 环保与收益可否兼得? (三)
2011-08-18 10:47: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梁隽 【 】 浏览:2351次 评论:0
村民有捍卫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那么环境理念的注入和灌输将会事半功倍。

  可是,“两湖一库”周边的村寨并没有十分独特的本土文化基础,环境意识项目的着眼点又该放在哪里呢?


  项目怎样本土化、长期化?

    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形成本土文化


  在芦荻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因为“乐耕园”项目的开展得到了增加,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郑红艺认为,“湖库守护者”的设计应该以培养绿色环保的本土文化为出发点,让村民在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环保责任感。


  “有一天,‘两湖一库’的村民能站出来说一句,‘我种菜,我也是在环保’,项目的目的就达到了。”郑红艺说。


  6月29日,郑红艺在北京接过一个沉重的奖杯,这是“大美西部和谐生态”——“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颁发的优秀项目荣誉,获奖的项目正是“湖库守护者”——乡土环保人才培训计划。


  这一项目之所以能得到“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的青睐,是因为乡土环保人才培训项目具备独创性、专业性、本土性和长期性等优势。


  “湖库守护者”项目周期为5年,将以芦荻村为项目的主要实施地,取得既定成果之后向“两湖一库”流域全面推广。


  培训计划包括教材编写和人员培训两大部分,培训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了环保与生态知识,农村垃圾分类,生态种植、养殖与生物防治,苗族、布依族文化与环保,乡村文化与环保等。这一项目在为农村建设环保阅览室、生态展览馆和一些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同时,将着重为当地农民带来实用的种植技术、手工业技术、低碳环保的生活行为等软件植入。


  参与培训计划的乡土环保人才将成为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在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将成为贵州环境宣教中心的特约环保通讯员、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的编外环境监察员,并以“环保明白人”的身份参与到村委会的相关决策中。


  “芦荻村不能单纯地充当一个城市的‘生态菜地’角色。”郑红艺认为,意识提高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本土环境文化,出更多像李成华那样的民间环保诗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才会有灵魂,有生命力。要把芦荻村的成功复制到更多乡村去,用李成华打油诗里的环保情结感染更多农民。


    采访手记

 

从芦荻村的变化看到什么?

梁隽


  当前,在贵阳市“两湖一库”周边农村,以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为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以城乡良性互动的合作销售为渠道,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结合农民实际利益,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建设,这一做法对于做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很好借鉴意义。


  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破解生态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繁荣的生态经济农业模式,使农民增收与生态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和谐统一。


  显然贵州省已经注意到,在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是简单地移植城市和工业的环保标准,更不是环保部门单向地做一些强制性的限制和罚款,而是多方合作,在合作机制的探寻过程中,引导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本村建设与环保的构想和实施中,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把自身的命运与乡村未来的命运紧紧相连,使环保观念在农村扎根,成为村民自我意识的组成,最终实现以“村级为管理主导”的社区发展主导模式。


  农村环保工作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外部干预很重要,但是,芦荻村农业生产生活的生态转型模式告诉我们,结合农民能看见、能享受到的实际利益,催生农村社区内部需求变得更重要。社区内部要求改善环境,消除贫困,发展自己,他们不想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不想过贫困的生活,这是农村环保与发展的终极目标,芦荻村实施的相关环保项目就是要使农民认识到,改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自我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才是农村发展要实现的目标。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