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位置。
项目最终选定毗邻红枫湖的芦荻村为试点,将村民的耕地针对贵阳市民开放,一个家庭每年付2500元可以认领租用两分地,由当地菜农负责为市民采用生态种植方法种植、管理各类时令蔬菜。每年由专业的公益物流团队为认领的家庭直接配送提供不低于500千克的健康安全蔬菜。这样既能保证村民有固定的种植收入,保护他们开展生态种植的积极性,又能让市民以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到放心蔬菜,同时,因省去了蔬菜销售中间环节获得的经济收益又可以继续用作对农业生产生态转型的扶持和推广。
毛刚强给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项目方每年给农户一亩地6000元的耕种费,要求农户必须按照生态种植的方式进行耕种,芦荻村每家农户平均有3亩地,每年可以创收1.8万元钱,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两倍的收入。而社区家庭2500元的土地租用费中,除去200元的项目必要开支外,相当于有2300元直接用在了支持农业生产的生态转型和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上。
这就形成了农民乐耕、市民乐购、大家乐环保的生态农业大好局面。如果项目进行顺利,整个“两湖一库”流域有望在3年内全部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转型。
记者在芦荻村看到,农户的菜园只施用农家肥,不用化肥、农药、激素等,适当施用复合肥,实行人工捉虫、人工除草,对付害虫用的是辣椒水、大蒜水。由于“乐耕园”项目有严格的种植规定,村民已经形成了自律和互律的意识,自觉并监督别人,生态种植方法已经在芦荻村蔚然成风。
实现了生态转型的并不只局限于芦荻村的种植方式,还有村民的生活方式。在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的资助下,村民院子里有了垃圾箱,家中的茅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深坑湿圈改成了平底干圈,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管道输入一个小型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湿地里的花草长得十分茂盛,入口处的污水和出口处的中水泾渭分明。
李成华在芦荻村生活了60年,他说,项目实施之初,他们并没有因为来到田间地头的教授和专家们感到激动,认为这不过就像以前一样来点人,说点话,号召大家参与环保,就走人了事。直到种子被送到了手上,现金被揣进了兜里,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件对大伙都有好处的事。最开始只有一两家提供自己的土地给“乐耕园”项目,后来全村人都争先恐后地跟在了项目人员的身后。
只有把农民的实际利益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让更多的村民热衷于生态种植。李成华把家乡的改变告诉了远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儿子也于去年放弃了在外打工,返乡加入到了生态菜园的种植队伍中。
在李成华新建的二层楼房门口,平时喜欢写点东西的他念起了一首自创的打油诗:芦荻竹山是新村,水泥硬化至州城。四野田园生态地,碧水青山在我心。
谁来引导村民自觉环保?
“湖库守望者”培训乡土“环保明白人”
农民收入上来了,就一定会自发保护湖库的环境吗?
2010年3月,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和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共同开展了“饮水思源——300市民看水源”的公益活动。为了摸清贵阳市“两湖一库”的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副主任郑红艺带领市民对贵阳市的98条河流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调查。郑红艺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农村面源污染才是饮用水水源久治不清的主要罪魁,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把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在“两湖一库”流域开展了“我眼中的两湖一库”乡村环保摄影比赛,作为一个完全的意识提高项目,举办方希望能通过简单的审美行为,唤醒村民的环境意识。
在组织摄影活动的过程中,郑红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无论怎样的项目,都必须紧密结合农民切身利益,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才能有效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
于是,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联合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乐耕园”项目基础上,开始了“湖库守望者”——乡土环保人才培训的策划和设计。
郑红艺这样总结各项目的分工:“乐耕园”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生产的生态转型;“湖库守望者”旨在全面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思想。
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在把本土文化和农村环境保护结合开展宣教活动的项目设计中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制作了侗族语言的环保电视连续剧《家园》,并组织当地侗族村民把日常环保生活的内容唱进了侗族大歌里,制作过环保侗歌专辑《侗歌绿韵》。
以往的工作经验告诉郑红艺,如果环境意识能够很好地融入或者衍生成为农村本土文化,让生于斯长于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