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谁对话?
赵建军,1961年4月生,四川古蔺县人。哲学博士,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哲学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评审组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曾主持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家创新方法工作项目1项,部委、地方政府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合著6部,主编创新方法战略丛书一套(10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成果多次获省部级、校级奖励。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观点认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高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想知道,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它是否只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树立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对话人 赵建军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是否只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关键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实现了一个阶段的目标,生态文明进程就推进了一步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学者认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高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把生态文明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可能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您怎样评价这样的观点?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赵建军:目前,确实有这样一种疑惑,就是认为把生态文明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态文明的目标似乎过于遥远,如果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担心影响现代化进程。
我认为,生态文明并不遥远。一般意义来讲,与目标相对应的是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从实践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实现了一个阶段的目标,生态文明进程就推进了一步。
记者:按照您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分哪几个阶段?
赵建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现代化的进程是一致的,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或者3个层次。
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状况有所改变。
第二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将迅速发展,将有近4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城乡一体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本扭转,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是到2050年,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在这一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已经建立,那时将是一个美丽中国的基本实现。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发达国家为何没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思路 发达国家与我国提法不同,但有相关理念和实践;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提出的先进理念,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记者: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那么,生态文明是否是人类最高级的文明?是否是人类普遍应该追求的目标?
赵建军: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需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始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但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虽然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而生态文明就是一种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以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
因此,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要永远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永无止境。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记者:既然生态文明是这样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何工业化早于我国的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为何没有从文明这一高度,解决工业文明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赵建军:国外与我国提法不同,虽然没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但早已有相关的理念和实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正是西方国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进入新世纪,西方国家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无论可持续发展还是低碳经济,都是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内容。
记者:虽然西方国家早已有生态文明相关的理念和探索,但是我们都知道,美国等国家仍是高排放、高耗能的。比如美国人出行以汽车为主,一个家庭甚至有多辆汽车。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您认为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是哪些?
赵建军:美国作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确实生活方式仍是高排放、高耗能的。但这一现象也在改善,比如美国一些地区如洛杉矶,鼓励拼车出行,一辆汽车坐两人以上就可以走快车道。我曾经参观过位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的老年社区,这里完全是按照低碳、绿色原则设计的。住在里面的老人各自发挥所长,比如有一位退休的70多岁的农业专家,专门负责社区的有机肥供应。虽然这样的社区在美国也是凤毛麟角,但说明美国人也在践行绿色、低碳这样的理念。从消费的角度看,美国仍是高排放、高耗能的。但是从生产的角度看,美国的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的影响小,特别是在研发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应该是欧洲特别是北欧国家。我们知道,那里的环境优美,污染较少,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丹麦就特别推崇低碳理念,出行的主要工具是自行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先进理念,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从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的发展,从文明的高度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点击三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关键思路 解决目前发展中不科学、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否可以解决发展过程中不科学、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
赵建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我国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从某种程度来说,GDP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导致资源、环境瓶颈愈加严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部每年都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不论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剧增,还是水资源紧缺、草原退化等,可以看出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都是为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了解决目前发展中不科学、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
记者:当前,环境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
赵建军: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如果地方政府认真领会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会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就会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尽可能引进资源环境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项目。如果做到这点,就不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出评价、考核体系,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机制。这些制度将规范地方官员行为,还将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比如,完善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可以化解公众疑虑,减少矛盾产生。这对于我国其他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建设,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地方政府如何理解和实践生态文明
关键思路 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带着历史责任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这是鼓舞人心、催人向上的,而关键还是落实。落实的主体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您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赵建军: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责任重于泰山。如果我们把资源用尽了,把环境破坏了,对于后人来说,就是历史的罪人。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认识,必须带着历史责任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是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更是重大的历史责任。
具体来说,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生态意识都相对较强,比较容易接受生态文明的理念,重大决策公开透明,一拍即合。我前一阵子广东省广州市调研,发现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公众也理解相关的政策,这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地方官员只要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就会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技术、管理、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就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从地方官员到百姓,经济发展的诉求强烈。对于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理解接受并不存在障碍。但在实践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更难做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比如,有些地区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两个字,就值得认真研究。这样的跨越是否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否会带来生态的破坏,在面对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时是否有保护好环境的决心,这些问题在一些干部意识中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这方面,贵州省的做法值得提倡。“十一五”时期,经济并不发达的贵州省拒绝了总投资近60亿元的42个“两高一资”污染项目。可以说,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西部地区生态更加脆弱,一旦遭致破坏更加难以修复。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胸怀:哪怕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