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让孩子和绿色一起成长———记北京市门头沟区环保志愿者李正文
2012-11-23 10:10: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7次 评论:0
人物简介


  李正文,退休教师。自1988年起,致力于环境教育事业和环境教育人才培养,曾参与筹划北京市第一个环境教育基地,培养数十名环境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义务参与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植树绿化、羚羊车、绿色希望行动等多项环境教育活动。


    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琳琳


  清晨,汽车驶出了繁华如梦的北京城,沿宽阔的大道一路西行。前方,是北京市的门头沟山区。雾霭中,山峰连绵起伏的轮廓若隐若现,太阳刚刚升起,开始了日复一日地普照大地。


  在那绿树成荫的山峰之中,一个孤独的身影正迎着朝霞,在大山脚下踽踽前行。50年前,她离开繁华如梦的北京皇城,来到连绵起伏的门头沟山区,从此扎根大山。当教师多年后,她教上了自然课,“与孩子共享自然”的超前教学方式,意外地与世界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吻合;退休后,她协助创办了北京市第一家环境教育基地,跟随多家环保NGO南征北战,把保护环境的理念根植于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心中。

  在她的世界里,活着就是为了奉献,“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实践环保”则是她的人生哲学——她就是李正文。


    身处大山艰苦的教学环境下,教自然课的李正文,实践了“与孩子共享自然”的超前教学方式,恰与世界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相吻合。


  李正文与环保的联系始于1988年。那一年,身为大台矿中心小学教师的她,教上了自然课。


  在当时的教学环境里,与语文、数学这些主科相比,自然课几乎可以算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然而,李正文对于自然课的教学,却十分重视。


  比如讲“水的净化”,李正文会专程带领学生去参观大台矿的水净化室,观察井下的水是怎么从黑臭的状态达到人可以饮用的标准。回来后,她带领学生用可乐瓶、麻刀绳、小石子等道具,模拟了一个简版的“水的净化”过程。


  在那个还是填鸭式和死记硬背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时代,李正文这种“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现场去”的鲜活讲课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然而,李正文的教学手法虽然新颖,但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山里的教学条件苦,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连学校上课,都是把火车遥远的汽笛声当铃声。李正文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带着科技环保小组的孩子,到列车上收拾卫生、拣拾垃圾;到矿上捡矿工们使用过的废弃电池;或者是到野外看花、看草、观察小动物等。


  在野外的环境里,学生的好奇天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他们经常蹦啊跳啊,围着李正文问东问西:


  “老师,这花儿叫什么?”


  “老师,这草儿叫什么?”


  李正文的眉毛蹙起来了,“不知道呀。咋办?”


  为了教好自然课,好学的李正文买来了专业书籍,白天黑夜地看。书上也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李正文就揪一把不认识的花草,揣一块干粮,灌一壶水,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进北京城。


  那时候,每星期还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山里的交通不便,每到进城的日子,李正文天不亮就得从大台矿出发,步行20多里到门头沟的火车小站——落坡岭,然后还要颠簸两个小时才能到城里。


  李正文的目标是找北京中科院植物所、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教她。萍水相逢,一开始,专家们并不太理她。可是,被她“盯上”的专家慢慢发现,这个已经不算年轻的老太太几乎每周都来,而且每次都特别诚恳地等在门口。


  有一次,首都师范大学的杨越教授出门时,恰好看到李正文正就着冷冰冰的水啃硬邦邦的干粮,心里一阵阵地发紧。杨越把李正文邀请到了家里,吃了一顿热乎乎的午饭,开始手把手地教李正文。


  采访期间,记者问起李正文,她到底认识多少植物、动物。李正文呵呵地笑了:“我会的可不少,就拿蜻蜓来说吧,中华大老籽、灰蜓、小辣椒、豆娘、小葱……”


  很久之后,李正文才知道,自己的教学与国际上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与孩子共享自然”不谋而合了。原来,自己教育孩子们爱护动物、爱护环境这些在大山里司空见惯的东西,是环保的一种启蒙教育;而带领科技环保小组的孩子在休息日,到列车上帮助列车员收拾卫生、拣拾垃圾,更是成为最早进行简单垃圾分类的实践之一……


  李正文感到,自己的自然教学,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

播下一粒种,发出一棵芽。坚信这一点的李正文,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感悟自然、实践环保。在李正文和众人的努力下,北京市第一家环境教育基地建了起来。

 


  在门头沟大峪一小,有这样一个标本室。几十平方米见方的屋子里,陈列着上百件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和动物标本,来自海南的龙虾、深海里的虎头鲨、濒临灭绝的鲎鱼等。这一件件标本,大部分都是李正文亲手制作的。而每一个标本,都能讲述一个李正文心念学生体验环保的故事。


  2002年,李正文去海南岛旅游。看着亚龙湾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海沙,李正文被深深地吸引了。“如果这么美的自然环境,孩子们也能看到就好了。”


  考虑到孩子们有可能一生也来不了一次海南岛的李正文,竟然把亚龙湾湛蓝清澈的海水和洁白的海沙用可乐瓶带回了北京。透明的海水里,还装着许多色泽鲜艳的红色贝壳。


  “哇,好美。”在课堂上,一群年龄尚小,并未出过多少次远门的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在透明海水里的贝壳,发出一阵阵神奇的感叹。

  播下一粒种,发出一棵芽。在李正文心里,在任何时候都想到学生,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而正是这种习惯思维,李正文促成了门头沟区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环境教育基地——灵溪环境教育基地。


  1998年,李正文跟随当时门头沟的教委主任刘德泉到灵山脚下的岭角村考察,寻找帮助当地农民脱贫的办法。


  跟随刘德泉来到岭角村的李正文,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植物繁茂、昆虫丰富、蝴蝶飞舞,不由自主地说:“一定要把这里留下来,给青少年做野外体验、培训的基地。”


  刘德泉同意了。然而,基地定位如何进一步明晰?基地建设如何与脱贫相联系?这些很具体的内容,摆在了李正文的面前。


  在李正文的努力下,著名生态学家、“小木屋”的创办者徐凤翔来了,北京市科技协会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王肃平来了,帮助寻找基地建设和学生活动的结合点。


  经过不断摸索,基地的定位逐渐明晰,确立了“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基地的建设也顺利启动,所有基地活动都以自然为主,没有破坏自然、影响自然的现象发生。


  然而,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李正文他们面前。孩子们有了环境教育的基地,当地的扶贫如何更好地实现?岭角村是典型的闭塞山村,生活水平极低。90年代初,山里与外界之间的交通方式,还只能依靠两条腿,每次进出山,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这几个字眼从未在村民脑海中出现过。村里有很多荒地,村民们都闲置不用。李正文带着基地的人想在山上的荒地种树,希望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但是,麻烦接着来了。由于牵扯到部分荒地的征用,村民并不理解李正文他们种树的行为。


  “一群怪人。”


  “环境是啥东西?对自己有啥好处吗?”


  他们甚至觉得,“荒地就让它荒着呗,种什么树呀。”


  然而,在李正文看来,这是一件极好的事。一方面,这里是北京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环颈雉,还有狍子、獾、野兔等,茂密的树林能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种树,可以给村民提供创收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李正文没有气馁,她开始白天在基地上课,晚上到村民家中给孩子辅导功课。渐渐地,村民被李正文他们的行为感动。一扇门打开了,村里的树种起来了。接着,李正文他们帮着村里养起了蜜蜂,开起了农家旅馆,给村里土特产品注册了商标,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基地。每年4月到10月,全市各学校中小学生都能来到这个天然美好的环境里,与自然接触,与环保接触。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怎么可能呢?连她的先生都说,李正文是一个“星期8休息,25点回家,32日逛公园”的人。


  在李正文的世界里,活着就是为了奉献,“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实践环保”则是她的人生哲学。


  身为多家环保NGO志愿者的李正文,这些年去了全国不少地方。“自然之友”的“绿色希望行动”,她带着孙静、彭伟、李小玉等徒弟奔赴湖南、陕西、重庆、贵州等边缘山区的希望小学,传递环保理念,还给山里的孩子送去亟需的文具、图书等;“羚羊车”活动,李正文和司机孙师傅几乎跑遍了北京市郊区所有的小学,从最西边的门头沟到最东边的密云、平谷,在农村学校进行“地毯式”的宣传。


  “绿色希望行动”的负责人孟艳说:“李老师就是我们的‘救火队员’,不管自己家有多大的事,只要我们开口,李老师随叫随到。”


  有时候,快到周末,李正文的小孙女就问:“奶奶,您什么时候周末有时间带我去玩啊?”李正文总是回答不出来,而李老师的先生纪贵生就会插话说:“等哪天是星期八,你奶奶就能带你出去玩了。”后来,纪先生又演绎出了“25点回家”、“32日逛公园”的故事。


  其实,很少有时间陪家人,李正文心里并不好受。有时候,有人还冷言冷语地嘲讽一两句,“(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不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到处东跑西颠地做什么呀?”


  但是,在李正文心里,“别人开口要求了,就是碰到难处了,岂有不帮之理?”而且,李正文觉得,能用自己退休后的时间,与孩子们通过游戏宣传环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孩子是世界的未来,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到孩子的思想中,地球和未来就多了一份保证。


  好在家人的理解和关怀,解除了李正文的后顾之忧。纪贵生身体不好,本想退休后在家安享晚年的他,所有的闲暇时光都被李正文的忙碌给冲没了。他主动承担了生活中的大部分琐事,一手包办了孙女上学接送、一日三餐等,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有人说,尽管李正文忙忙碌碌的,可她做的都是小事。她的徒弟彭伟和孙静却深有感触地说:“做一件小事简单,像李正文这样坚持做小事却很难。”


  十余年来,每周的第四天,李正文都会早早起床,不到7点就来到门头沟山脚下的大峪二小,回收这个学校400多个孩子上周积攒下来的废纸、铅笔。这是李正文固定下来的回收日,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风雨无阻。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有一天,李正文突然对她的徒弟说:“彭伟,你得教教我英语了。”


  “您学这个干吗?”彭伟当时一愣。


  让彭伟没想到的是,李正文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没几年就到2008年了,我不会英语哪行啊?”


  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李正文开始咿咿呀呀地学起了单词,不会的地方就用汉语的发音标注一下,没想到竟然真的掌握了几句简单的口语,成为北京奥运宣讲团的一员。


  闲时的李正文还养蚕,每年仅蚕种就有几万条。二次蜕皮后,李正文会把这些蚕无偿地捐给门头沟区的中小学校。收集起来的蚕尿,是一味上好的中草药,帮助好几个人治好了白内障。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一批批环境教育教师成长起来了,这些延续了“与孩子共享自然”教学方式的年轻一代老师,分布在门头沟区大部分中小学校中,成为一个个启蒙环境理念的星星之火。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边远地区乡村小学的学生们成长起来了。从一场场的讲座中,他们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真正内涵,在时间的催化下,这些内涵正慢慢变成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大理念。


  在李正文的带领下,一棵棵参天树木长起来了。每年春天,它们迎着春风,抽丝吐绿,枝条摇摆,染绿了门头沟的一道道山、一道道岭。


  这就是一个人的最大力量。她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投身于环境教育和公益活动中。她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儿童心里。来年的春天,在门头沟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之间,在永定河水最初的源头,在她号召下种植的20多万株树会重新发芽吐绿,刻下新一年的生命年轮。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