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
今年,“黄河十行年”活动10月23日到达黄河源青海省玉树州约古宗列时,初冬的涓涓细流和前两年差不太多。本以为黄河今年是少有的丰水年,上游的唐乃亥水文站水位在7月和8月达到有检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黄河在兰州段的水位比往年高出3米。
可是,黄河源头的湿地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有扩大的迹象。不知这是不是正好印证了我们出发前在青海气象局采访时,两位专家对今年黄河的大水并不乐观的判断。他们担心着:冰川的永冻层要是都化了,以后水还从哪儿来。
黄河源的现状是,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让冻土层融化。
永冻层是天然的隔水层,由于永冻土层的存在,让降水量很小的江源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湿地,随着冻土层逐渐融化,这些湿地还能留存吗?
气候变化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
在青海省气象局采访气象局中心主任李林时得知: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甘肃、青海和四川3省接合部气候日趋干旱、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据李林介绍,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而这三江源中,黄河河源的形势要比其他两江更为严峻。主要是黄河一半的水量靠兰州以上补给,因此江源的变化对黄河的影响最大。
2009年7月,笔者第一次到了黄河正源约古宗列。那次笔者发现,和长江源由冰川滴水成江不同,黄河的源头是一片湿地。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010年8月“黄河十年行”活动中,笔者再次来到约古宗列时,立着黄河源国家地标的湿地,向后退缩了整整两米。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是1998年笔者第一次到长江源后就采访过的科学家。“黄河十年行”对他采访后,采访记录是这样的:冰川消融是令人担忧的新现象。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冰川编目之后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5797条冰川消失了。三江源区大约有130余条冰川消失;87条冰川分裂为191条新冰川。冻土下界普遍上升50米~80米。冻土退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大片连续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融或变为季节冻土。
2009年7月~2012年10月,笔者4次到了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每一次随行的专家都提醒:近50年来,黄河源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88℃,在这种趋势下,过去30年,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减少了17%,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黄河源区近30多年,年均冰川面积减少速度是过去300多年的10倍。气候变化造成了黄河源区湖泊的严重萎缩。”
近年来,专家还发现,仅1986年~2000年间,我们去的青海省玛多县境内有记录的4077个湖泊中,就有3000多个小湖已经干涸,河流水域面积减少9%,沼泽湿地减少13.4%。
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加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退缩、冻土层退化、湖沼疏干等源区环境问题彼此影响、相互加重。目前黄河源区环境的整体恶化已经大大削弱了源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在地图上,我们能找到黄河源有一个海子叫星宿海。当地牧民传说是王母娘娘梳头不小心把镜子掉在地上摔碎成了一个个小“镜面”。这些海子曾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河源区玛多县是全国最富裕的县,羊肥牛壮。
“黄河十年行2010”活动在牧民的带领下,我们在茫茫的黄河源找了半天才找到了地图上标有的星宿海。可是,连地图上都标有的偌大的一个星宿海已经没有什么水,甚至连草都不多了,只有黄黄的一大片不毛之地。
黄河源第一县曲玛莱,上世纪因缺水搬迁。搬迁后的县城,今天又是满大街跑着卖水车,五角钱一桶。城里城外的水井,即使探着头往里看,也难看到水的影子。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但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却没得到像北极、南极和小岛国那样的关注。
“黄河十年行”活动还有7年,那时的黄河源将会是什么样子?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标志着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