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赣江
这里曾经淡水缺乏,盐碱荒地丛生,自然条件恶劣。如今,河流、湿地相映成趣,景致盎然。
这里曾经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排污严重。如今,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发展动力十足。
这里曾经无人问津,如今已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和示范。
这里,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典范的旗舰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
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与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建设天津生态城的框架协议,提出生态城要努力实现“三和”、“三能”的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建设模式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几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和、“三能”为目标,在昔日盐碱荒滩上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在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预计2012年底,中新天津生态城GDP将达到34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50%。
如何突破生态环境约束?
彻底治理存量污染,遏制生态退化、修复因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构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1/3是废弃盐田、1/3是盐碱荒地、1/3是污染水面。淡水缺乏,土地盐化,没有耕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世界上鲜有的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规划建设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周边主要为化工等工业园区,长期受企业排污影响,环境本底遭受严重影响。汉沽污水库于1976年建成,由于长期接受和储存汉沽生活污水以及化工区的生产废水,污水库水质常年呈劣Ⅴ类,水体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环境本底的长期污染使水生态系统快速退化,基本丧失了水生高等植物与水生动物的生存条件。同时,污染物不断向周边土壤与地下水迁移,加重了土壤和水体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水系下游流域的生态平衡,严重影响着生态城的开发和建设。彻底治理存量污染,遏制生态退化、修复因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构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建设必须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是生态城的出路所在。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生态城提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建设中修复,在发展中优化”的总体思路。从环境污染治理入手治理存量污染,开展了一系列污水库污染底泥和废水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完成了污染底泥堆岛工程,治理后的污水库改名为“清净湖”。
开展生态修复,实施河道清淤、湿地保护、水体治理、堤岸整治、景观绿化和桥梁船闸建设。一条12公里长、100米宽的生态谷贯通全城,与两旁的公共设施、商业中心、生态社区融为一体,交通、绿化、健身、休闲娱乐,以及防灾避险设施镶嵌其间、错落有致,一步一景,成为城市综合功能主轴核心景观带。
生态城地处沿海地区,土地含盐量高,给城区绿化增加了难度和成本。为丰富生物多样性,生态城规划确定了人均绿地面积12平方米和绿化覆盖率50%的目标,实施盐碱地土壤改良工程,在道路、河岸、生态谷、公园和居住区增加大型乔木。目前,已建成绿地172公顷。
未来,生态城还将兴建6条联合通海的生态廊道,完整保留湿地、水系和鸟类栖息地,保护性地开发建设生态文化公园和生态环保公园,形成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多层次复合生态系统。
如何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积极探索低碳产业发展路径,坚持绿色理念,依托高新技术,努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生态城积极探索低碳产业发展路径,坚持绿色理念,依托高新技术,努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确立了文化创意、环保科技、金融商贸、绿色建筑四大主导产业方向,初步形成主导产业聚集态势。规划建设了国家动漫园、国家3D影视园、科技园、信息园和生态产业园5个园区。园区为企业提供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并帮助解决企业员工的住房及交通困难。
目前,生态城园区已注册企业近800家,注册资金600多亿元。国家动漫园于2010年5月开园以来,借助一流的硬件设备和过硬的技术服务,先后出版了电影《赛尔号》及《兔气扬眉》等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正在规划筹备的青坨子特色中心,拟发展蓟运河西岸生态科技产业带,以低碳经济、生态产业的发展为滨海新区增添新的活力。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生态城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相关标准,出台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风电资源,鼓励光电和风光互补发电上网、并网,积极开发太阳能热水,合理利用地热能。组织开展示范工程,被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称号并获得了国家“金太阳”补贴。
在节能方面,颁布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节能导则》、《中新天津生态城节水导则》,对节能照明、节水器具都提出了量化要求。
2011年底,生态城在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获得较大进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3兆瓦,风电装机容量4.5兆瓦,建筑地热应用装置47万平方米,建筑太阳能热水器71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4月,建成和在建的可再生能源设施为太阳能发电、风电、风电互补路灯、水源热泵、深层地热、土壤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等7类,总计提供电能约1900万KWH/年和热能约44.6万GJ/年,折合标准煤22818.6吨。
在绿色建筑方面,确定了生态城的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了以降低能耗为核心的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规定、评价标准、绿色施工管理规定等文件。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委托专业机构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方案阶段全过程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确保生态城内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目前,生态城已开工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近500万平米。其中包括地缘热泵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建筑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高性能节水器具、中水回用、可再生循环材料的利用、防火保温装饰一体化等多项国际一流绿色建筑技术。建立了包括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天津生态城第一中学、天津生态城公屋二期等一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生态效益如何惠及群众?
采取紧凑型城市布局,建立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生态城市居住模式。
在环境质量改善与产业绿色兴起的同时,生态城也注重在交通、社区等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实现生态成果的与民共享,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绿色交通方面,制定了到2020年绿色出行达90%的目标。鼓励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和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将生态城建成高密度城市,实现公共交通导向性发展,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
根据生态城混合用地布局,300米半径将覆盖80%的生活需求。采取紧凑型城市布局,建立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3级生态城市居住模式。公共设施、产业园与社区紧密结合,形成集居住、工作、学习、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混合空间。
编制了绿色交通规划和清洁能源交通实施方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出租车共乘系统将与一种新型计价器开发同步推进,鼓励共乘和班车。大量使用新能源车辆,将电动汽车作为首推车型和中长期发展主方向,鼓励政府公务车和居民私家车使用混合动力车。在生态城内的停车场建设各种便利的充电设施,还将利用太阳能设备转化的电能为智能电网提供部分电量。
在绿色社区建设上,借鉴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经验,结合生态城实际,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制定了绿色社区评价标准,从社区内硬件设施配置和社区软环境建设对绿色社区建设进行考核。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制定生态城物业管理规定,将绿色社区创建的相关要求通过物业管理规定予以明确。广泛开展绿色宣传教育活动,从居民入住伊始就从主人翁意识、低碳与绿色生活、社区参与自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10个方面对其进行培训。在社区配置环保宣传窗、宣传栏,提供环保书籍、报刊和影像资料。
开展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社区活动,组织绿色家庭、绿色楼栋、美丽阳台等评比活动,鼓励居民认养树木。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保体验活动,交流环保实践经验。
未来,生态城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城。作为生态城市的典范,中心天津生态城必将在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乘势而上,开辟新路,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