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从黄沙漫天到瓜果飘香
2012-11-01 10:01:3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 】 浏览:435次 评论:0

 本报记者 侯莎莎

  远山,层林尽染,红色、黄色的彩叶一波波“漾”过绿色的山林。“多漂亮!”陈双来一脸骄傲。

  45岁的陈双来是延庆县森林资源巡查大队旧县分队的巡查员。他亲眼见证了眼前的龙庆峡和燕山山脉,是如何发生从青山变荒山再变“花果山”的巨变的。

  “听老人们说,我们这个村是逃难的人建起来的。村民一直靠山吃山。”陈双来说,那时的山上,树木繁茂,大家都靠砍树、烧炭为生。小山村因此得名“烧窑峪”。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坡上的粗树都被砍光了,连扎手的酸枣枝大家都没有放过。后来,听说搞养殖能赚钱,山民们就在山上养山羊、牛、骡马。牲畜渐渐啃光了草皮。没过多少年,茂密的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坡。夏天下雨时,河沟里流出黄糊糊的泥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到了春天,黄沙漫天,刮得人睁不开眼。环境到了如此差的地步,老百姓们傻了眼。

  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许多绿化的好政策。县里开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旧县镇也实施了一系列造林绿化工程。许多村民自发加入了造林队。“飞机在天上撒种子,我父亲在山上摇小红旗,确定播区的界限。”

  到了1993年,小树长起来了,山上开始绿了,这让山里人又看到了希望。烧窑峪村党支部开会,准备村里自己造林!朴实的山民们全部举手支持。大家都说,种点树,哪怕以后落个铁锹把,也比让河套荒着好。村里买不起树苗,村干部请来林业局的技术人员教大家用杨树条子扦插造林。

  1996年,烧窑峪村北山也开始造林,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对陈双来说,“别出去打工了,在村里帮着育柏树苗吧。”到了2002年,好地方都栽上了树,剩下就是土少、石头多的地方。县里安排技术员跟镇里林业站的人来帮山民们继续造林。“技术员说,这属于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在山上栽树为的就是让咱们县摆脱常年风沙的困扰,保持水土。”陈双来从那时起,开始负责旧县镇22个行政村的森林资源巡查工作。“这么困难把树栽上了,如果我看不好,让牛羊啃了,让火烧了,那就太可惜!”

  如今,无论是延庆县城还是旧县镇,环境都越来越好,烧窑峪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大自然的味儿越来越浓了。

  随着2004年底北京市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的出台,祖祖辈辈在山里刨食的农民变成了挣工资的农民,陈双来也成了一名全县统一管理的森林资源巡查员。

  “过去我们是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现在,我们还是靠山吃山,但吃法变成了爱绿护绿,向大山、森林、绿色要效益。县里还支持我们发展经济林。我们在山脚下建起了果园,用葡萄、苹果、梨、桃、杏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宣讲报告摘录  

  我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给大家算笔账,现在我家的收入有两项:我当森林资源巡查员一年15000元;我家还有10亩退耕还林地、4亩梨树、3亩杏树,一年卖杏核收入6000多元。另外,我家的食用杏和梨也开始搞采摘了。几项加一起,我的年收入近3万元。有了钱,我家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如今我住的是自己设计的四合院,宽敞整洁,家电齐全。其实,我家的变化只是众多受益于绿化造林、生态补偿政策村民中的一户。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