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实”关键在落实
刘晓星
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在全国展开。回首8年的“禁实”历程,“禁实”之路并不平坦。如今,“禁实”的触角向纵深开展,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媒体屡屡有报道,早在2000年首批“禁实”城市名单中的一些地区,直到2009年,仍有不少黏土砖厂打着“空心水泥制品厂”的幌子开工生产。
一边是地方政府的严查行动,一边却是红砖厂关了又开,死了又复燃。“禁实”何以成为一纸空文?这其中,与人们普遍顽固的使用习惯有着莫大关系。在一些人看来,秦砖汉瓦比灰头土脸新型墙材看上去更喜庆;在价格上,环保砖也比实心黏土砖贵。有了需求,自然就有市场。在追求利润的冲动下,一些黏土砖厂冒着触犯禁令的风险,猖獗地非法生产。而“九龙治砖”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最终导致“禁实”令失效。
如何将“禁实”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转变理念。“禁实”是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打开城市健康环保生活新阀门的钥匙。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而通过“禁实”,能够有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唤醒城市新生。
其次,逐步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彻底关停黏土砖厂,不仅需要提高农村群众对新兴节能墙材的认识,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负责,相互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保证“禁实”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与节能减排工作挂钩。开展“禁实”工作是推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关停黏土砖厂是“禁实”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市节能降耗目标考核责任制,在各类奖项评比和示范工程中实行建筑节能与“禁实”“一票否决”制。惟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将“禁实”工作落到实处。
黏土砖弊端知多少?
从破坏土地资源来看,每建造1万平方米多层住宅需用200万块黏土砖,而生产这些黏土砖要耗用土地3.3亩;建造1栋18层高的高层建筑(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需要230万块黏土砖,耗用土地3.8亩。2010年,每年黏土砖生产量在5000亿块左右,以3米的挖掘深度计算,每年要毁地毁田70万亩左右。一些地区的挖掘深度甚至达到了8~10米,土地无法复垦,给农民利益造成了极大破坏。
从消耗能源来看,在“禁实令”发出之前,全国约有砖瓦企业11万个,占地600多万亩,实心黏土砖的年生产能耗达6000万吨标煤,建筑使用能耗每年为1.2亿吨标煤,二者合计约占全国年能耗总量的15%。
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
1999年8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转发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建材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2号)。《意见》明确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沿海城市和其他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并根据可能的条件限制其他黏土制品的生产和使用。
2000年6月14日,确定了160个直辖市、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省份的大中城市,在2000年6月30日前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
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将10个省会城市列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1]55号),决定在原来确定的160个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增加10个省会城市,列入2003年6月30日前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中。要求其他省会城市最迟在2005年底前实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4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在年底前完成在住宅建设中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简称“禁实”)的工作。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黏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推广应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能降耗。《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国30%以上的城市实现“限黏”、50%以上县城实现“禁实”,有序推进乡镇、农村“禁实”工作。
□“禁实”取得哪些成效?
■目标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城区基本完成“禁实”任务,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在禁止使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禁止生产,彻底告别了“秦砖汉瓦”。浙江、河北、辽宁、江西、河南、湖北、陕西等16省(区、市)在完成城市城区“禁实”任务基础上,有序向县城推进,已有487个县城实现了“禁实”。北京、河南、广西等一些地区正积极向有条件的农村推进。
“十一五”期间,墙体材料革新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禁实”,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全国以非黏土多孔砖、轻质墙板、砌块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和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随着“禁实”工作的深入,新型墙体材料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已占据墙体材料的主导地位。2010年底,全国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超过55%,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建节能建筑面积48亿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3倍多。新型墙体材料年产能6000万块标砖以上的规模企业比“十五”末增加50%以上。以多孔砖、轻质墙板、砌块为主的新型墙材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应用的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墙材装备产业得到壮大,全国年产值过亿的新型墙材装备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0多家,年产亿块标砖以上的自动化生产线达100多条。黑龙江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有限公司的烧结制品设备、福建卓越鸿昌建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砌块自动成型装备、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液压成型机等一大批新墙材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淘汰落后砖瓦企业的产能力度不断加大,推广和应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的进程逐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实心黏土砖企业1.4万家,淘汰落后产能1000多亿块标砖,节约标准煤约1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5万吨,有力推动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新型墙体材料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城乡建设对墙体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消纳了大量固体废弃物,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累计消纳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约15亿吨,减少堆存占地、关停企业腾退、淘汰黏土砖产能总共节约土地约300万亩,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有何新举措?
■“禁实”范围继续扩大严防反弹现象
国家发改委此次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这是“禁实”工作在纵深层次的又一次深化。
《通知》提出推进城市“限黏”。在全国城市城区开展限制使用黏土制品工作,逐步淘汰黏土成分20%以上的墙体材料,并禁止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城市城区使用量逐年下降。东中部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城市禁止使用黏土制品工作。
开展县城“禁实”。在全国县城城区开展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工作,坚持疏堵结合、禁产和禁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心黏土砖厂关停、转产。工作重点由禁止使用向禁止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建筑结构需求,能够替代实心黏土砖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
推动乡镇、农村“禁实”。有条件的地区要研究制定在乡镇、农村开展“禁实”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从城镇逐步向农村推进“禁实”工作。各级墙体材料革新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压缩乡镇、农村实心黏土砖生产和应用空间。
促进新型墙体材料领域节能降耗。烧结墙体材料制品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墙体材料革新主管部门要摸清墙体材料企业生产能耗情况,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企业能耗统计监测,树立行业标杆企业,加大墙体材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十二五”期间推动全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约1000万吨标煤以上,力争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促进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将分两批公布“限黏”城市和“禁实”县城名单,并将“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纳入“十二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考核。此次公布的第一批“限黏”城市、“禁实”县城将于2013年底前完成任务。
按照《通知》要求,各地方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健全墙体材料革新领导机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基本形成由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和部署工作,墙材革新办公室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将“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各地墙体材料革新部门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能潜力、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分解“城市限黏、县城禁实”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同时,要求各级墙体材料革新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