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华 肖明华 喻妙
“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是湖北省竹溪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确定的目标。自2010年以来,竹溪县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为契机,县乡(镇)合力、村组联动、户户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新出彩,着力构筑鄂西生态屏障,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凸显。
■突出两清特色
□示范辐射带动
在竹溪县蒋家堰镇洞沟河村农业生态园里,村民敖家国正在花园式的金银花基地采摘。敖家国说,仅洞沟河村,金银花种植户就达200多家,很多在外务工者返乡回来后成了金银花种植专业户。种植的品种春、夏、秋3季开花,一亩地少说也要赚一两千块,有甜头就有干头。村民们都称之为“致富花”。
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中,竹溪县突出“两清”(清洁种植、清洁养殖)特色。以305省道为轴心,在沿线的6个乡镇、38个村率先推行“两清”,共涉及1.7万余户,惠及6.6万余人。
以清洁养殖带动清洁种植,以清洁种植促进清洁养殖。竹溪县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产业模式,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四大养殖板块”日益壮大。
其中,以兴科牧业和益盛园牧业生猪养殖企业为核心,发展生态养殖区和庄园式养殖场,形成100万头优质瘦肉型生猪养殖板块;以欣雨置业公司和星成繁育养殖场为龙头,推广“托牛所”、“肉牛生态园区”、“庄园式牛场”的饲养模式,形成5万头优质肉牛养殖板块;以绿园和诚信规模养鸡场为主,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形成400万只生态鸡养殖板块;以放牧形式为核心,在二高山建立生态羊生产区和肉羊杂交改良生产区,形成10万只优质羊养殖板块。
同时,竹溪县还通过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据统计,竹溪县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按照“一建三改”的要求,支持5.8万户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圈、改厕。蒋家堰镇黄石头村刘兴权说:“畜禽圈养,粪便入池,生产沼气,种养转化,循环利用。圈养8头生猪的粪便正好供给42立方米的沼气池,常年生活用电不花钱,沼液和沼渣成为5亩金银花的生物有机肥专供,不施化肥农药,年节约开支近2000元。”
从去年8月开始,竹溪县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项目支撑、业主投入、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先后投入1亿多元,在蒋家堰镇黄石头、洞沟河、关垭子3个村接壤的敖家坝,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式样统一、特色鲜明”的集居住、种养、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千亩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在连片500亩金银花的掩映下,432户风格统一的白墙、灰瓦、坡屋顶、全配套民宅犹如一幅壮锦图。村民过着“居家闻清香、推窗赏美景,出门摘‘花’、进门数‘银’”的幸福生活。百姓都说,环境连片整治“整”出一朵朵绚丽奇葩。
在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下,竹溪县以“清洁养殖+清洁种植+清洁能源”模式发展金银花1万亩,仅此一项年户平均增收3000余元。“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真是‘黄金搭档’,沼料简直是金银花的‘特补品’,不仅能使有机产品的产量翻倍,而且产值也翻番。”黄石头村党支部书记敖景学说。
■减少农药化肥
□推动健康发展
“前年还卖两块钱一斤的大米,现在已卖上18块,如今种田也有‘暴利’呀。”竹溪县中峰镇彭裕沟村农民李维田风趣地说。其实,李维田说的大米可不是普通大米,是竹溪县通过“两减”(农药、化肥施用减量化)育出的贡米。因所产大米色若润玉,口感清香,被唐中宗李显钦定为朝廷贡米,因而古今闻名。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竹溪县以青草坪、邓家坝、庙耳沟3个连片村为圆心,高标准建设万亩生态贡米产业园。在基地建设上,严格按照现代设施农业要求,实行“五配套”(配套防护河堤、田间作业道、U型渠、小田改大田、绿化带),形成田块成方、堰渠成网、道路通畅、绿树成行、花草成片、有机高效。在种植模式上,实行“六统一”(统一良种、“旱育保姆”育秧、黑膜直播、测土配施有机肥、生物或物理技术防病治虫、机插机收),做到农药和化肥施用减量化。
目前,在产业园里建起四级气象站,按比例安装频振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每亩平均人工放养青蛙种苗1000尾,在良好生态环境下培植出的贡米质量更好。在产品加工上,由益友和三元两家规模企业订单收购、集中仓储、合力研发、专业加工、统一品牌、规范包装、注重质量、批量上市,初步形成贡米、贡米粥、贡米粉、贡米保健品、有机饲料等系列产品,并俏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为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健康发展,竹溪县成立了竹溪贡米专业合作社,今年7月,被全国供销总社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目前,生态贡米基地已扩大到1.1万亩,预计产量6000吨,综合产值超过亿元。
■防治畜禽污染
□发展生态经济
山披绿,水泛清,田地飘香醉迷游人;白栅栏,花掩映,整洁楼房鳞次栉比;村广场,设施全,村民踏歌起舞健身……这是竹溪县以“两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又一新景。
近两年来,竹溪县按照“统一指挥、分村实施,切块包干、协同作战,整体推进、全面达标”的要求,进行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150”模式为代表的标准化圈内养殖,彻底杜绝了农户畜禽散养习惯;卫生集中整治后,统一配置垃圾箱,采用“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照城镇标准,实行房屋美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娱乐广场化、粮菜无害化、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能源清洁化。彻底根除畜禽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和私搭乱建现象。庭院换新颜、村组换新貌,城乡一体、百姓同乐,靓丽新村随处可见。
竹溪县还围绕“工农对接”发展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兴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目前,已建起县河生态农业、水坪有机绿茶、城关设施蔬菜、龙坝水产养殖、中峰农业观光等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园。“我从40多户村民手中租赁200亩土地用于发展生态菜园,这些农民又被我反聘后从事管理,每天工资90元,而我的蔬菜亩产已过万元。”竹溪县河镇生态农业示范户任洪山说。
庭院经济瓜果飘香,稻田养虾一季两收,茶园养鸡收入双增,如今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我们多措并举加快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步伐,推动‘生态竹溪’建设,筑牢鄂西生态屏障。”竹溪县委书记余春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