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机遇,生态旅游正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面对新时期的历史重任,需要凝聚热心致力于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全国力量,组织参加国际民间生态旅游交流和合作,持续推进涉及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推动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审时度势,决定成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
生态旅游分会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把生态旅游作为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生态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以生态文明为宗旨的旅游形态,促进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旅游分会主要任务是: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等相关课题研究;向政府反映相关社会信息并提供决策建议;开展行业协作自律,参与生态旅游社会监督活动;参与和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以及生态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等方面科学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为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社会平台服务;开展国际、国内民间生态旅游学术及工作交流与合作。
兴建水利风景区建设宜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现代水利所进行的兴利除害事业,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水利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恰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以工程设施保障了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而且有的水利工程还以其恢宏的构架成为亮丽的景观,特别是诸多的滨水区域通过自然的风光或后天人工打造形成了优美的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环境,同时又创造了可以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的空间。
因此,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不仅成为建设现代化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水利的必由之举,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设立了12批共518家“国家水利风景区”,覆盖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并发展了1000余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已形成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要把水利风景区兴建融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所有工作的准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一点,GDP少增加一点,也要把环境搞好,把生态治理好。
其次,要大力发展水利风景区。一方面,作为水利部门,要把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之中。凡是水利风景区的兴建,都是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从规划上做出部署,从设计上画好蓝图,在投资上做好安排。另一方面,从地方来说,不管是为了民生,还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大力兴建打造水生态文明城镇。
第三,中央和地方都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领导。除了对生态文明作出投资安排外,还要由专人负责,建立领导考核机制,实行生态文明“一票否决”制,凡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凡是对生态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律要表扬,奖励,重用。
加强景区管理保护天下名山
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在生态建设规划方面,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不断完善“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
多年来,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构建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景区。
我们长期坚持采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等方法,对景区内地质地貌、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及动植物等各种自然生态旅游环境进行严格检测、评估,确定这一生态旅游区域生态容量或生态承载能力,将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控制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同时,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结合实际,围绕节能、减排两大主题,多措并举,有效地降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具体措施如下:
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加强水电站建设。在旅游客运索道、旅游饭店聚集的区域,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建设了黄山旅游客运中心,统一更换了环保客运大巴,提高交通运营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量。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通过建立详细的室内温度标准、能源使用的巡视检查制度等方法来减少能源浪费;制定能源管理目标与实施方案,建立能源计量系统以及能源使用数据库。以2009年为基数,到2015年,景区包括旅游饭店在内,用电总量、用水总量均力争减少20%,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促进技术利用与改进。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使用节水龙头、减少棉织品洗涤量等措施,来降低水资源使用量;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水、KCM外墙保温等技术;推进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的技术改进。
2013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将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围绕“系统化战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数字化支撑”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推进工程、旅游营销创新工程、旅游发展转型工程、品牌形象提升工程“五大工程”建设,凝心聚力抓好40件大事,努力向全球展示“生态最佳、环境最美、保护最好、管理最优、品质最高、品牌最靓”的“美丽黄山”。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保护当头、发展为上;管理创新、和谐立山”的职责与使命,继续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依托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更加友好的生态方式,更加广泛地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使越来越多的来访者获得身心愉悦的游览体验。
协调各方利益做好生态旅游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张玉钧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催生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同时也使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旅游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人们的关注。简而言之,旅游大众化、高度城市化和环境质量恶化是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由墨西哥景观建筑师赛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国内正式引入“生态旅游”一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自此,全国各地开展了相应的生态旅游活动。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模糊了生态旅游和一般性旅游的界线。生态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伴随着一般性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空前开发的冲击。人们在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破坏性建设”种下的苦果——这与生态旅游的理念背道而驰。
其次,违背了生态旅游的一般原则。可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环境教育以及社区参与等4个方面得到践行。
第三,降低了生态旅游的标准。中国的生态旅游也在发展,但亟待加以规范。当务之急,就是在坚持生态旅游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其运营机制。同时,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为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政府行政机构和旅游经营者、其他产业部门以及NGO。
生态旅游产出的效益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合理分配,是一个动态的作用过程。各利益相关者依赖各自掌握的资源,对其他各方施加作用,最终各取所需。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作用关系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关系其成败的关键。
如果生态旅游的产出效益不能够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生态旅游就很难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始终贯穿在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之中,这其中政府的协调与调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单方面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强调行政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相互之间价值观的交织、碰撞、磨合,以达成相互理解、互信互利的协作。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一种最佳手段。
本版发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