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总对策、总抓手。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的突出矛盾。生态文明正是人类消除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偿还生态欠债,应对生态危机的最佳选择。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坚持环保优先实现协调发展
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
在城市化进程中,广东省珠海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牺牲环境、盲目扩展,而是一直遵循着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始终保持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保住了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宁静和谐的城市环境,走出一条不同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总结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以下几点体会:
生态文化形成是精神支柱。生态文明就是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珠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把“显山露水,师法自然”作为城市发展的规划根本,突出环保优先。以环境优化发展的理念,从一开头就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避免走弯路。通过几十年的累积,生态文化已成为珠海的城市精神支柱。
生态环境保护是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珠海实施大投入、大建设,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硬伤,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产业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0多年城市发展过程中,面对周边地区争先恐后的开发热潮,珠海不急躁、不跟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坚持发展生态产业项目。生态产业已成为珠海城市建设的根基。
生态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一方面,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一直以来,珠海坚持以环境立法为先导,在环保制度与措施上不断地尝试开拓创新,通过财政补助,以奖代补、BOT/BT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措集渠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成效强化生态创建建设宜居沈阳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重,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实施大规模城乡环境治理与改造,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是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现阶段生态市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是生态市创建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融会到各区域、领域、层面。树立环境意识、生态理念,使政府行为、企业运行、社会系统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各地区在创建过程中,大打生态牌。良好的环境基础,生态的品牌效应,提高了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有效促进环境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立生态市创建工作专家指导组,深入到乡镇、村屯、社区现场授课、培训和指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宣传普及。全市有10万户家庭接受节能减排知识培训,5万户家庭建立节能减排档案,在农村家庭中开展“巾帼绿色庭院”创建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全社会环境意识和环保公共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三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有效改善了民生,惠及了百姓。将生态市创建与“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市创建真正成为一项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如提出“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等10方面工作,开展城乡绿化、环境卫生、道路整修和交通秩序“四大战役”等。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两型”社会
湖南省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人民政府
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长沙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6月10日挂牌成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党工委、管委会。2008年12月,大河西先导区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5个示范区之一,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先导区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对接全球,力争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
4年来,先导区按照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元素的新城建设步骤,遵循规律,创新方法,敢于超越,奋力前行,取得了“两型”社会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显著成效。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至上”,在规划、体制、机制、思路上深入创新,坚持在保护中恢复,在建设中提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环境优化,生态建设成绩斐然,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体制,强化组织领导及保障。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考核监督,强化资金保障。二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环境管理新路径。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健全生产污染治理机制,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建立生态补偿试点机制。三是创新思路,统筹“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以污染企业退出和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区生态系统建设。城区污染企业“退二进三”圆满完成。生态景观工程交相辉映。以城乡污染同治和生态驳岸修复为重点,推进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以矿山关闭退出和山体保护为重点,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率先开展矿山关闭退出和规范化整顿。加大山体保护和森林公园建设力度。以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态系统建设。以湿地公园建设和研究推广生物水质净化技术为重点,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建设。 发展保护并重构建清丽山水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湖州市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根据“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的战略定位,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市”方针,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建清丽山水、生态湖州。实现了经济发展比较快、生态保持比较好、城乡发展比较协调、生态文明试点领先的新局面。
坚持生态优市理念,着力强化组织保障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市”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规划、落实责任、强化基础等举措,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要求组织部署,高水平编制规划,高标准强化基础。
坚持发展保护并重,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等措施,推动全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加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加强深化整治,着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在圆满完成两轮“811”行动基础上,部署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形象,深化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整治。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着力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坚持适应新形势新需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着力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推动生态和环保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深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
坚持大生态环保理念,着力推动增强工作合力。把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形成生态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职能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领域进一步深化,生态环保共识进一步形成。
同心同创生态市共建共享新淮安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淮安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方针,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互动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环境综合质量均连续多年保持在江苏省前列。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四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以“环保是底线、生态是王牌”为引领,牢固树立区域特色的生态理念,着力建设和谐淮安。淮安以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流水清不清、三看老百姓口袋鼓不鼓,作为检验和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在扩张总量中主动调优结构,在倒逼转型中能动壮大实力;严格把好工程项目准入关、环保设施建设关和污染达标排放关,严守发展底线。
二、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导向,全面发展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着力建设富庶淮安。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当代与长远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严守主体功能、基本农田、自然生态、水资源保护4条红线;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规模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同时,淮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申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功申报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积极争创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先进城市,建成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三、始终坚持以“扮靓秀美城市、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打造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美丽淮安。在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中,我们将生态环保理念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关闭千台锅炉、截污清污、做靓“四河八岸”,着力构建“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空间布局。同时,坚持生态建设规划向镇村延伸、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向镇村倾斜、生态环保管理向镇村覆盖,打造有特色的生态镇村。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6个乡镇、1394个村实现了生态创建全覆盖。
四、始终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持续推进”为保障,建立健全区域特色的生态制度,着力建设幸福淮安。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着重建立政绩考核、合力推进、多元投入、环境监管、承诺忏悔、公众参与评价等6项机制,力求持久推进生态建设、持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绿色钢厂促进城企和谐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
随着社会的发展,因能耗和排放问题,钢厂从人们眼中的“香饽饽”,逐渐成了“臭豆腐&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