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如今,看到北京的蓝天,难;看到北京下雪,更难。已经立春,北京仍不见下雪。貌似下过两场雪,一次树梢和路面隐约有了点白,有的区有,有的区还没有。还有一次,好像老天爷在路边稀疏撒了几颗盐粒。严格地说,这不算是下雪,只能算是与下雪沾了一点边。 北京的左邻右舍都下了雪,唯独落下了北京。无雪的冬天如同菜中无盐,寡淡无味。干燥暖和,北京的滑冰场纷纷挂出了歇业的牌子。北京号称四季分明,如今好像谁按了“快进”键,冬天正在一掠而过。印象中这几年的冬天大同小异,下雪千呼万唤,偶尔露一小脸。 北京的冬天本不是这样。冬天地冻天寒,大雪纷飞。一到冬季,各单位承包门前的路面,每逢下雪,单位员工拿着铁锨扫帚出来清理冰雪,这几乎成了冬天里的一道风景,如今这已经成为了记忆。北京的小孩子连下雪的记忆都没有,他们没有堆过雪人,打过雪仗。无雪的冬天伴随着无雪的童年。 冰雪不仅是风景,还是文化。据说瑞士冬季寒冷,人们只好待在家里,转而将兴趣放在了钟表上,从而产生了世界第一流的钟表业。北欧的家具设计独树一帜,很受中国人的欢迎,宜家在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分店,北京的宜家是交通最为拥堵的路段之一。北欧冬季寒冷漫长,人们长时间在家里活动,更加注重家的建设。北欧家具多采用纯色,特别是白色,能够反射宝贵的阳光,还较多地使用鲜艳的颜色,用以调节单调的冬季。北欧家具的设计相对微观,不够大气,与他们的家庭活动空间有关。这一点与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吻合。 冬季甚至能够决定战争的成败和走向,许多专家谈到二战中希特勒被苏联逆转击败时,都会强调冬季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在历史上,战争都会避开寒冷的冬季,因为这个季节会大大降低部队的战斗力。据野史上说,斯大林问他的参谋部,希特勒会不会进攻苏联?参谋部的官员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苏联地域广阔,德军不可能在冬季前结束战斗,而德军并没有做冬季作战的准备,如给部队添置冬装,为枪炮配备防冻润滑油。油膏的原料来自家畜脂肪,一旦生产润滑油,市场上必将会出现大量的家畜肉。基于以上分析判断,德军断无可能进攻苏联。岂不知希特勒根本没想在苏联过冬,他想通过闪电战在冬季前一举拿下苏联。事与愿违,那年的冬季异常寒冷,夜里达到了零下三十度,坦克和火炮被冻住,枪拉不开栓,士兵没有冬装,冻伤造成了严重减员。人算不如天算,不按规矩出牌的希特勒,最终还是败给了冬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没有东风相助,战败的就不是曹操,而是周瑜。如果是暖冬,德军的坦克和火炮照常运转,德军的战斗力依然勇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历史不承认如果,结局不可更改。 冰雪还可以产生GDP,如今北方城市在打冰雪经济这张牌。听一位南方城市的导游讲,他们旅行社密切关注北方的天气,一听到要下雪,马上组团过去。对于南方人而言,北国风光还是有吸引力。不过推动力还是雪,没有雪叫不来人。 北京的冬季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因为没雪。北京怎么了?夏季少雨,冬季无雪。科学家们还在争论,地球是变暖还是变冷?深奥的推演模型老百姓不明白,但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北京正在一天天变暖。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雨雪在减少,雾霾在增加。 近三十年来,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此同时,北京的气候也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变。这难道是发展付出的代价吗?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吗?哪位科学家出来说一说,GDP与下雪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两者真的有关联,似乎就要关乎到取舍了。要GDP还是要下雪? 城市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要呼吸,要补充,要吐纳,要雨雪的滋润。无雪的北京,不是一个健康的北京,不是一个百姓宜居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