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二军
笔者“十一”出行,沿路看到了不少秸秆焚烧点,熊熊燃烧的火焰、浓密的烟雾让本来就遭受严重雾霾的天空更增添了几分灰暗。 秸秆焚烧为什么难禁止?再利用之路该如何走?相关的论述、建议有很多,专家们也提出了不少点子、出了不少主意,但这些建议和点子在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时,仍大打折扣。以河北省为例,2013年秸秆能源化利用率只有4.6%,其他地方情况估计也相差不多。 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燃料,提高其能源化利用效率,而不是一把火烧掉,直接关系到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果包括秸秆在内的生物质燃料利用得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散煤燃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以秸秆成功利用的经验来看,要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关键,一是要让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秸秆利用可以带来实际收益,二是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因为对当下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小农经济的耕种方式,以及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要体现出可收益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和燃煤相比收益少或者不突出,在推广过程中就无法激发出人们的积极性;如果在利用过程中程序复杂、不便捷,那也很难推广开来。多年来秸秆再利用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缺少可收益性和可操作性不无关系。 这个问题也是在推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变革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无论是变革传统煤炭使用方式为清洁煤炭使用,还是推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真正实现农村能源结构清洁化,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农村生产方式的实际情况、农民生活方式的角度多进行一些考虑,让他们真正能从中受益,不论是经济上受益,还是使用方便程度方面收益。 要推动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解决散煤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除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政策设计者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能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因为地区差异、农户收入、交通条件、教育水平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农户对清洁能源方式的接受程度。只有真正深入下去,找到区域农村能源消费的规律,才能使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不成为一句口号。 |